〈北京之旅〉──寒都赤子心,為主來做夢/蔡少棋
等待牧人的北京
自九十年代末,農村教會已是中國教會增長的核心,但如今卻面臨因轉型帶來的嚴峻挑戰。然而,獨行奇事的神在這十年間行了奇事,讓城市教會及大學生成為中國教會的生力軍,不單令中國的信徒更年輕化和知識化,在信仰知識和神學装備上也有更多發展空間。是次活動中,同學的反應非常熱烈,報名人數超過50人,最終只能有48人成行。這次旅程名為「尋找『北京大學生心靈』之旅」,於2005年12月5至12日舉行。我們不單與北京幾間著名大學的宗教系師生廣泛交流,與中國著名的基督教研究學者作深入對話,亦參加了一年一度的基督教學術會議,和一些當地基督徒作深入分享。中央民族大學何其敏教授和師生對我們盛情款待,讓我們深刻體會到祖國真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卓新平教授提醒我們,要服事中國,必須先作僕人後作先知,更要兼具犧牲和委身精神。人民大學何光滬教授談到解放後首三十年學術研究的破落,又以今天的興旺作對比,提醒我們這些學術成果是每一個研究員艱苦努力的總和:是一個也不能少!當地愛主的基督徒的接待、見證和委身,也鞭策我們要更好装備自己,更忠心事奉主。透過這些活動,師生們對城市教會和大學生的負擔加深了,我們亦親身體會到中國何等嚴重缺三有素質的工人,以及有深度、有系統的神學培訓。
在整個行程中,最感動我的是同學之間的和睦關係。建道家彼此相愛和主內的喜樂的氣氛大大感染了當地的師生,使她們非常羨慕。這讓我想起主耶穌的話:你們彼此相愛,人們就知道你們是我的門徒了。愈了解中國,愈感到禾場何等需要牧人!又有多少人願意說:「我在這裡,請差遺我!」
交流的驚喜 李同學
與民族大學師生交流令我印象頗深。我們有機會與學生面談差不多兩小時,他們大多沒有宗教背景,其中一位學生對基督教亦頗有好感,惟讀過基督教導論後(包括新教、天主教和東正教)令她更加糊塗。我亦只能在有限的時閒內向們講解基督教的信仰,分享自己和別人的證,並邀請他們多思考信仰和人生。
午膳時,我們有機會品嘗各族的美食。品嘗了以奶類製品和羊肉為主的蒙吉餐,吃一整天也覺得自己滿口「牆」味呢!晚上的會是交流會的高潮。一向擅長「即興」的蔡琪老師提議小組各自表演助興,於是每組均展渾身解數:既有同學一邊獻唱《在中國裡們是一家人》,一邊與國丙教授握手;亦有權、詠琦夫婦互掀對方的蓋頭;Matthew組以歌舞形式演出 “Jesus’’ Love is Sweet a Wonderful” •
相信大家都是第一次看見四位師長同(蔡少琪老師、張雲開老師、郭鴻標博士和璧珠姑娘)同台演出,台下觀眾亦拍案叫絕師生打成一片的場面,叫國內同學大開眼界他們亦很羨慕香港師生關係這麼融洽,這是內師生未能做到的。
其他同學的心聲
周同學:驚訝神在國內信徒生命中的作為,讓我更了解他們的需要。這實在是一次令人鼓舞的旅程!
鄭同學:行程豐富,能夠與不同大學的學生直接溝通和交流,這個機會實在非常難得。另外,當地舉行的基督教學術研討會亦令我大開眼界。這次旅程令我和老師、同學之間的關係更親密,我亦更了解國內的信徒。
李同學:我欣賞中國學者的刻苦勤奮,願以清華大學校訓「自強不息」共勉!
虛同學:我要發憤圖強,努力讀好神學,更認識神和我的國家。
吳同學:看到教會在風雨飄搖的世代中茁壯成長,不禁感到:神確不偏待人。
鄭同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J既是清華大學的校訓,同樣亦代表了國內年長信徒對信仲的堅持。它鼓勵我在年輕的歲月中發憤圖強,更堅定地走十字架的窄路!
邱同學:北京之旅,收穫甚多。老師、領隊辛苦你們了!感謝之情,盡在不言中!
原載於《建道通訊》142期,2006年1月,頁12-13。
作者簡介
蔡少琪
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