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院長的話】畢業三十五年 / 陳耀鵬

很多建道校友都提到畢業後,校友的網絡對他們的事奉是一個很有幫助的資產,其實校友都願意與還未畢業的同學分享他們的事奉心得。2月17日實習部邀請了幾位不同年代畢業的校友向今年將畢業的同學分享在面對新工場應特別注意的事。我與三位一同在七七年畢業的校友也在被邀之列。今年適逢是我們畢業三十五年,能夠與學弟學妹分享是一個光榮。還記得在學期間,每星期都有一晚為校友祈禱,雖然沒機會親眼見過或認識很多學兄學姊,但亦略知他們的事奉,甚至很多忠心事奉的校友成為自己學效的榜樣。

二零零零年我仍在溫哥華牧會。六五年在建道畢業的十位校友於那年在溫哥華舉行了一個聚會,慶祝畢業三十五年。他們邀請當時仍在世的前師長陳終道牧師訓勉,然後十位建道校友一同齊話當年,我有幸被邀出席,從中還記得有三個提醒,五個校友的分享,記憶猶新,轉眼自己畢業亦三十五年,那些原則亦幫助我過往的事奉。

陳終道牧師從提摩太後書4:7-8分析保羅為何特別用公義來形容冠冕,有什麼支持保羅在逆境中可以跑完當跑的路,在形勢險峻的時候仍然為神勝出美好的仗,在潮流衝擊下還堅守神的道的呢?他指出因為保羅深信神的公義必定彰顯,以致他可以不失望與灰心。在北美青少年人中經常投訴是「這不公平」,陳牧師提醒牧者要小心在不知不覺亦有這種傾向,生活處處與人比較,事奉卻常常斤斤計較,忘記各人將來要照自己的工夫得賞賜。

他亦提醒傳道人要追求屬靈的能力與權柄。使徒行傳3:6記載彼得定睛看著一個生來瘸腿的人說:「金銀我都沒有,只把我所有的給你,我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叫你起來行走。」當彼得講這句話時,已經有三千人信主加入教會,他們亦願意賣了田產家業奉獻給教會,以致信徒可以凡物公用,所以彼得及教會應該不似金銀都沒有那樣寒酸!彼得在這裏是表示一種強調神內在能力而不是外在物質的決心。

陳牧師亦語重心長的囑咐一班校友要保重身體。他追溯自己心臟衰竭那年出外事奉離開溫哥華共十四次,甚至老遠到東南亞主領密集課程,回到教會就立刻主領聚會和開會,再加上牧養工作,寫書撰文及日常要完成的事務。不過他說雖然自己身體衰弱,是古稀老人,但在老人中只是少年階段,言下之意是希望一班傳道人能好好珍惜健康,以致有更長時間給神使用。

十位畢業三十五年的校友,從他們三百五十年的事奉中分享體驗,從中我有五個領受。

把握學習機會—六七十年代建道有比現在更多從東南亞的同學就讀。他們很多都是初次來港,最初連一句廣東話也不懂,但畢業時不少同學卻可用廣東話講道,而香港的同學亦與他們的生活交往中得以操練普通話。一位在美國牧會的校友便笑說現在他每日都以「煲冬瓜」(普通話)跟會眾交往,而烹飪技術全是在建道所學的。這些經歷提醒傳道人要把握與珍惜每一個學習機會,以致在需要時就可以被神使用。

衡量事奉果效—一位校友提到三十五年前畢業時問一位師長,將來牧會怎可知道教會真的成長,他得到的答案是可以從司庫問奉獻的數目便可知一二。那位校友最初不明所以,但之後體會耶穌也曾肯定信徒的財寶在那裏,他們的心也在那裏。當然金錢奉獻只是衡量一個信徒愛主的心其中一個標準,傳道人更要釐訂怎樣裁培信徒靈命的具體方案,在那方面配合神給予他們的恩賜,忠心牧養交託他們的羊羣。

靠神成就事工—一位校友提到教會在擴堂期間面對很大的經濟壓力,銀行按揭超過一千萬美元,而因為希望儘早還清欠債,每月需還款十萬美元。每個月都不知道是否有足夠的奉獻還款。他分享在建道讀書不夠生活費時,便到天台祈禱,神就奇妙供應所需。三十五年前神供應的方法一直都沒有改變,關鍵是傳道人是否行在神的旨意裏;若是,從不可能到成全就會容易,途徑就是倚靠神的能力。

珍惜不多時間—一位當時還未到六十歲的校友分享他到中國內地培訓時,有信徒已稱他為「伯伯」,主席以「老弟兄」之稱謂邀他上台講道,一位姊妹甚至囑咐孩子尊他為「爺爺」。他教會那年的主題是「甘心裝備,用我一生」,他感嘆地指出「一生」改為「餘生」更加適合!不過無論一生或餘生,沒人知道自己還有多少存留在世,重要的是珍惜時間,多作主工。

享受與主同工—雖然那班校友很多都提到退休,但當中沒有人視退休為安坐搖搖椅上,等候見天父的前奏。一位校友提到他在退休前正接受更大的裝備與體驗,希望將來多作短宣。他曾到南美,非洲及中國內地各處作培訓,最初很多因水土不服而病倒。但漸漸身體卻越來越強壯。一位從崗位上的校友在退休前一間教會服侍,退休後與繼任的主任牧師有美好的配搭,義務幫助那間教會前後植了三間堂,但更感動的是那位校友認為退下崗位的事奉後,能更有悠閒的心情,充足的時間,去作生命的事奉—在祈禱、讚美、讀經、默想、靈修裏經歷神。

六十年代初入學的一班校友到二零一二年畢業的一班同學,橫跨半個世紀,願意無論是初出道或已退下崗位的傳道人,仍然沒有失去心中事奉的熱誠,無論人生有多少個三十五年,仍然一生忠心的事奉神。

原載於《建道通訊》168期,2012年4月,頁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