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與中國文化】我們的異象是:* 將「中國」因素引入香港的神學教育及神學研究* 「福音信仰」因素引入中國教會及知識界

事工簡介:

. 道學碩士/ 基督教究碩士 「中國文化研究」主修課程招生

面對著香港回歸中國的事實 ,信仰本色化的任務,是每位華人信徒不容忽視的使命。我們相信, 在神學敎育中增添有關中國文化的成分,並以中國文化的角度來評估現有的神學理論,是思考基督敎本色化,及整合信仰與文化的首要條件。建道神學院在碩士課程裡開設「中國文化研究」主修,即盼 望朝著上述的方向,適切時代的需要。我們曾開設的科目包括:基督敎與中國文化導論、中國哲學概論、中國宗敎、中國本色化神學、歷代來華傳敎策略評檢、中國藝術精神與基督信仰、華人敎會的屬靈傳統等。

  1. . 廣西之行

九四年十二月十一至二十日,梁家麟、邢福增偕同六位道學碩士主修「中國文化研究」同學,及二十多位其他同學,前往廣西的桂林、融安、柳州、賓陽及南寧等地,拜訪當地敎會。此行除了讓各同學有接觸國內敎會牧者的機會外,更與當地信徒有美好相交,分享及見證上帝在彼此身上的恩典。

此外,邢福增亦帶領 「中國文化研究」主修同學,進行「口述歷史」 訪問,對象是四位建道梧州時期的校友,作為纪念建道神學院百年院慶(1899-1999)  「梧州時期校友見證集」出版計劃之用 。曾接受訪問的校友為:鍾美恩牧師(融安)、梁清輝牧師(柳州)、石愈堅牧師(賓陽)及余耀昆牧師(南寧)。

  1. . 國內神學院較交溫

為直接參與培訓國內神學敎育人材,文化中心正接待兩位燕京神學院的年輕講師:林立平姊妹及王維洲弟兄,在本院作為期三個月的敎學交流。除修讀若干課程外,他們更直接在個別講師的指導下,研習有關聖經及神學的不同課題。

  1. . 專題講座

九五年一月廿五日(三)下午,章開沅敎授為本中心主講題為「敎會大學與中國社會」之公開講座。章開沅敎授為著名中國近代史學者,專治辛亥革命史研究及中國敎會大學史研究,現為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國敎會大學歷史研究室中心」主任。一九九0 年至今,先後在美國多間著名學府(普林斯頓大學及神學院、耶魯大學、加州大學)進行講學及學術研究。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黃林秀蓮訪問學人」。章敎授的重要著作有《辛亥革命史》三卷、《辛亥革命與近代社會》,《中西文化與敎會大學》(主編),並正整理《貝德士 ( M . Searle  Bates ) 文獻研究》三冊。

 

全人的神學教育   / 張永信(本院敎務主任)

建道神學院的神學課程,是有著源遠流長的,良好的,神學敎育傳統,因此,如今建道神學院的神學敎育模式,亦是搭建於此優美的傳統之上。

福音派敎會所著重的 ,是相信和宣揚一個全人的福音 。我們的神學敎育,亦應是一個全人的神學敎育。觀此,建道神學院所編排的課程,亦以此為基本理念。整體而言,學習與培育是在三個層面上進行:一為理性上 (intellect) 學問的切磋;二為技巧上(skill)事奉的學習;三為心靈上( psychomotor)心志的操練。

建道神學院辦學的宗旨,是為華人敎會培訓傳道人。作為現今世代的傳道者,他必須要在理性上對聖經有充份的了解,其中尤以是對進行研究的工序,有著充份的掌握,以能在日後事奉中,曉得如何運用資源,去為所遇到的各種類問題,尋找解決的方案。此類專注於理性上真理傳遞的學科,包括了神學治學法、神學科、敎會歷史科、各類的聖經科、語文科、中國文化科等。繼而,傳道的工作主要是作人的工作,接觸人和服待人是需要技巧的。因此,各類的術科亦是不可匱乏的,如敎牧科、宗敎敎育科、聖樂科(尤以是樂器及聲樂)等;當     然,親臨敎會的實習更是不可或缺的。最後,儘管   人有百般的恩賜,但郤失去了事奉的熱誠,心靈虛怯,生命萎縮,成為了沒有委身感和使命感的傳道者,多麼使人遺憾。 神學敎育如止於此,便是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端此,建道神學院的口號 : 「開荒」、「吃苦」 、「火熱」此三項針對著事奉心志的提醒,仍然是同學們所應操練的目標。此外,神 學院亦必須成為屬靈的溫床,藉著屬靈操練營、早禱會、崇拜會、學生輔導及成長小組等機制,去助 同學們一臂之力,排除生命的翳障,催生事奉的膨湃動力,委身於神國的豐功偉業。

儘管如此,神學敎育之成敗得失,仍是繫於從 事神學敎育的老師們的言敎身 敎 ,以生命影響生命的方式,使同學們能效法老師, 而老師亦效法基督。如此,才能將耶穌基督那訓練門徒的方式,       一脈相傳,藉著模仿 (m od eli n g ) ,使同學們能有活生生的樣版學習。與此同時,老師亦因著知道自 己的任重道遠,鋭意地促使自己成長,學習耶穌基 督,這樣,便能達致敎學相長之效。如此佳景,委 實是每一所神學院所企望,亦是建道神學院所致力 追求的。願榮耀尊貴歸予建道之主。

 

平衡的神學敎育 — 全人的訓練 / 曾立華(本院拓展副院長)

神學院有別於一般的敎育機構或團體,它不單是傳遞知識的機關,更是塑造生命的機制。華人敎會承接了西方敎會的傳統,以經院式的訓練為培育敎會領袖的主要途徑。為此,神學院在培訓敎會領袖人才方面就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過去的十多年裏,建道不斷在已有的優良傳統之上,努力建造, 在大力發展神學訓練的學術水平的同時,也致力強化生命塑造的機制,務求為敎會培訓「時代」的工人,本著 「開荒、吃苦、火熱」的精神,為天國的福音,委身事奉。

一直以來,學院都是以審慎樂 觀的信心積極面對香港前途的改變,以致學院上至院董會,下至講師隊伍,都沒有考慮他遷。反之,過去幾年在神引領下,抓緊機會大力發展神學敎育事工,盡力培育獻身事主信徒。

(一)學術水平的提升

隨著大專敎育的普及,近年獻身事主的弟兄姊妹普遍都有大專敎育的程度,為他們提供較高程度的訓練的需要明顯存在。再加上事奉中的敎牧,也因應時代轉變的快速,而必須尋求進修的裝備,本院乃於八十年代開始,在傳統的學士課程以外,增設碩士程度的課程,以應敎會所需。聖經研究碩 士,敎牧碩士,宣敎碩士,道學碩士,基督敎硏究碩士等課程相繼設立。經三年的籌劃和準備,更於今年七月正式開設 「敎牧學博士」 課程。這一切的安排,並非為要提升本院的學術形象或地位,乃完全因應敎會所需,配合時代的發展需要,為敎會培訓適應時代的傳道人才。

(二)神僕品格的塑造

畢竟97之後的未來空間,無人能絕對有把握知曉一切。為免捲入空洞的臆測,我們必須緊隨目前具體可掌握的現實,穩步前進。站在敎會及神學院的立場而言,最具體可掌握的現實並非目下的處境,而是人,是生命。再現實些,就是我們如何栽培下一代傳道人。説甚麼五十年不變無非也是希望將今天的機會得以繼續保持,故此如何能培育出一群良善忠心,且有奮進堅毅心志的傳道人才,來帶領牧養特區下的敎會繼續有力發展福音事工,正是我們所關心的,相信這也是敎會所關注的。然而道亦是最艱辛和不容易的工作。根據過往的經驗,以有限的三四年時間是很難全然改變一個神學生生命的。神的工作和學生自身的醒覺同樣重要,學院的責任只是盡量開設渠道和措施來幫助同學面對他自己生命的缺欠,從而在聖靈的啟導下,漸漸削去不合神心意的品性。坦白説,有些學生是成功做到改變;但亦有些學生的改變差強人意,有待畢業後在敎會工場受磨煉。但問題是敎會能否接納這些傳道人?不單只是消極指責,且在其受挫敗後繼續積極扶助他們成長呢?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學院現有培訓同學品格生命成熟的渠道和措施包括:

— 彼此關心小組:二十多位講師各帶領十多位同學,隔週一次相聚,作生命交

流,提點,禱告。

一 同學約見講師:就生活、靈性、功課向老師請敎,作個人指導關心。

一 每天設有早會:由老師及外來講員主講,主要集中靈性培訓,提醒,敎導; 例如:一月首兩週分別九次主講聖靈所結果子,期望同學於敎導指引下,在生命培育美善的德行,成為主所喜悅的工人。

— 輔導處:由兩位有輔導專業訓練的講師幫助一些在生命、家庭、情緒、性格和人際等有困難的同學,使他們得著釋放,培育健康的自我形象。

— 成長小組:在課程外,設成長學習小組,讓同學自行報名參加,幫助他/她們醫治創傷,在性格靈性上成長,建立健康心理與品格形象。

— 屬靈操練:集體及小組操練禱告,生命反省,讚美敬拜,默想。

— 祈禱日:公禱、小組、個別禁食禱告。

— 夫婦團契:讓已婚同學和老師共同探索婚姻成長之路及配偶之支持,同心事奉。

— 品格評估:凡學士三年班及碩士二年班同學,需經兩三位老師接見,就其個人性格,靈命情況,作深入檢討。有嚴重問題的,須見輔導員,力求在畢業前改善弱點和不足之處。

以上是目前已有的措施和活動,理想地希望將來可設立「院牧」一職,專事策劃同學靈命品格之訓練,並作同學靈性上的牧養導師。

除此,學院在課程上,亦安排一些科目以助學生在質素方面的提昇 ,例如:「敎牧品格成長」,「敎牧個性之成長與困難」,「靈修神學與敎牧職事」 等…

此外,實習處亦設有詳細評估制度,讓同學在周末敎會實習後,由牧者加以評估,然後由老師與同學一起檢討其事奉表現之強弱。

(三)操練學生佈道的心志,拓展學生佈道活動的渠道,及加強普世宣敎的意識

除了現行每位學生必須加入「佈道團」,從事各種佈道工作,如懲敎所、難民營、敎導所外,也 有不少同學參與「院牧事工」,在醫院佈道和探訪上學習。現正探討可否在「新穢場建築工地」向機建工人傳福音?

此外,在假期裏帶同學到中國大陸進行探訪敎會及間接做傳福音工作,如近期三十多位同學到廣西探訪敎會之行,使同學有很深的體會和傳福音作見證之機會。

每年暑假均派兩位同學到廣州敎會進行實習工作,實地深入瞭解大陸敎會的實況,加強其愛同胞之心志。此實習計劃是正式由兩會敎會認可和安排的。

另外,考慮在課程上開設: 「特區下的城市宣敎/佈道策咯J .科目,給予同學修讀學習。

繼續在97 後,推動同學關注及參予普世宣敎工作,多作短宣學習。

期望以上各項能培育一群滿有神大能和智慧的傳道人,不論環境順或逆,都活出基督樣式,顯出無私的真愛,現出豐盛生命創意,處變不驚,無畏困難的主工人來牧養帶領信徒。深信我們目前的一切計劃與事工,都是以生命質素得到提昇及發展為取向。

(四)為回應97的事工

—發展信徒普及神學

除正規訓練課程外,我們也特別發展普及神學課程。現在有一百多位平信徒領袖(包括執事、敎會事工各部長、團契職員、主日學老師、福音栽培員等)努力接受相等於學士程度之訓練。至今已有三十多位畢業,在各敎會努力事奉。今年我們更為程度較高之大專信徒領袖開設「神學文憑課程」,在本院全時間上課一年。

除此,我們每學季開設 14 科夜間延伸課程給一般信徒修讀,某些聖經科目均超過二百人就讀。94 年9-1 2月的一季裡,各科修讀人次合共超過814 人,95 年1 -3 月的一季,修讀人次更達10 09人,這是特別感謝神的。另外 ,我們於本年 4-6 月將開設一特別課程:「香港敎會與九七」,為要裝備眾敎會信徒積極面對97,我們預期將會有超過四百人修讀的。祈請你們為我們以上的事工代禱,以致我們能就目前所需和機會,盡力做好裝備造就信徒的工作。

—  設立「基督敎與中國 文化研究中心」 (93 年), 一 方面 使神學研究處境本色化,同時支援中國福音化。

— 加強與國內神學培訓計劃的參與及交流。

— 開辦敎牧學博士課程,以培育一批具專業領導牧養的領袖,為華人敎會作深入的研究貢獻。

— 成立「敎牧硏究中心」,讓敎牧研究各種牧養及傳福音模式,實際幫助敎會更有效發展事工。

— 發展出版之事工,期望在學術研討上及信徒培育上並進,貢獻華人敎會。

為配合以上事工之推展,近年本院致力加強講師隊伍與及學院各樣設施,重建與擴建,以能使容納量擴大,亦使設施現代化,配合時需。更強化行政架構,使事工人事運作更順暢,彼此配搭。在這一切之上,更需要敎會的認同及支時;

一 為本院的事工禱告

— 推薦有質素的弟兄姊妹來本院受訓,裝備事奉。

— 為培訓領袖的事工需要,慷慨奉獻。

原載於《建道通訊》99期,1995年3月,頁7 – 9。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