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道家】中國改革的矛盾與教會應持的態度 / 朱秀蓮
過去二十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如何進一步深化改革,並糾正改革衍生的種種流弊,成為中國未來發展的重要關鍵。在這個步向現代化的路途,不同的人對中國改革的方向與步伐,有著迥然不同的理解。身處時代洪流的中國教會對中國改革的現況與未來,又應持怎樣的態度?基督教能一如晚清時期,成為中國改革的促進力量,還是當前的改革趨勢將進一步向重災後重建的中國教會,造成嚴峻的挑戰?
二月初,我們邀請了何光滬博士,前來本院主領多個專題講座,其中以「中國改革的矛盾與教會應持的態度」為題的講座,就以上問題分享其觀察及研究所得,並分析個中的情況。
何博士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中心」副主任,為1997至1998年美國哈佛大學訪問研究員,著作包括:《多元化的上帝觀——二十世紀西方宗教哲學概覽》、《中國歷史上的政教合一》、《走向全球的宗教哲學》等。
何博士既為「局內人」,也是「旁觀者」,同時亦十分關心國內教會。他指出,中國自晚清鴉片戰爭,連番敗於西方列強後,從「船堅砲利」開始尋求現代化,至今已經過百多年。在過去的一個世紀,特別是1979年經濟改革開改以後,中國確實在科技、經濟等方面有長足的進步。然而,在「富起來」的同時,政治體制和人民的個人素質卻沒有同步前進,致使國內在多方面仍停留在「落後」的階段。
面對如斯環境,何博士認為,中國教會可發揮多種影響力,在民心方面,可協助提高國民的精神文明,在政治上,可透過人大政協等政府機關,發揮「問政不干治」的力量。
對於何博士對中國教會所寄以的厚望,本院副教授楊慶球博士在回應時則指出,目前國內信徒只佔人口之少數,而國內教會又以農村教會佔大多數(約佔百分之八十),因此,國內教會要達致「問政不干治」似仍有一大段距離。
透過何博士的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國內知識分子對國家的承擔、所持之開放態度及對教會之關懷。誠盼中國教會真能如何博士所言,能成為改革開放中的積極力量,在提高人民素質上有分。
原載於《建道通訊》115期,1999年4月,頁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