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道家】宣教系 / 曾景雯
有宣教異象、宣教心志和神的呼召,對推動普世福音工作而言是很重要的,但成為一個忠心又有效的宣教士,無論是專職或帶職,都應該有好的裝備。這裝備著重個人成長和屬靈成熟的操練,並忠於教會生活與事奉。神學訓練也要提供對世界、社會、文化、政治、宗教、歷史等的實際認識和體驗,幫助宣教人才擺脫自己的文化和教會傳統包袱,到宣教工場時適應另一個文化處境、生活和工作的方式。其實宣教士的裝備是靠著四條枝柱的,即自己、教會、神學院和差會。
本院著重與教會、差會和宣教士的合作,在宣敎訓練中給予同學機會,於暑假到外地異文化處境,作為期八週的宣教實地學習和實踐宣教生活與工作,嘗試適應和認識當地文化及福音對象之文化和需要。離鄉別井,跨越文化之適應,與陌生人建立關係和溝通,與宣教士和當地信徒合作,學習各方面的工作,面對突發事情……這些寶貴而實際的學習經驗,使同學們的視野擴闊了,在各方面都有成長。
暑期短宣和牧職實習
中南美洲:梁佩茜前往巴西,操練了獨個兒上路的勇氣,期間她向華人普傳福音會宣教士施約瑟牧師學習,及與美國短宣隊合作。馮啟泰和楊冬雲夫婦到巴拿馬時,因校友梁得人牧師要到美國治病,而在香港宣道差會的宣教士吳必能牧師的督導之下,發揮恩賜及學習獨立工作。
法國:陳偉栢在巴黎向宣教士簡戴德牧師學習,更有機會了解來自亞洲不同國家及文化背景的華人,加深宣教體驗。
印度:陳毅傑透過主僕差會,學習認識印度社會的需要,又由校友鄭文添帶領接觸街上的貧窮青年及社區人士,深刻體會創啟宣教的運作。
泰國:張鴻華和吳志佳在曼谷跟從香港宣道差會的宣教士兼建校友黎嘉禮牧師和麥永成牧師,學習宣教生活與體驗工作滋味,經歷語言的限制,更了解學習語言及文化的需要。
認識回民文化
本人與七位同學到絲綢之路考察回民文化,在蘭州和臨夏接觸回族,了解回教在華長久的歷史,又發現除中東式的清真寺,還有很多清真寺是明朝至清朝官式的建築物,與阿拉伯文化混合。因有些回民與漢族通婚,又有些人與漢族面貌相似,只因戴上回族的帽和頭巾,才能辨出他們屬回族。當接觸這些回民時,感覺他們民風熱情。
新疆佔全中國版圖之六分一,共有十三個民族,主要是維吾爾族。新疆守著絲綢之路的大門,烏魯木齊清真寺是中東式的建築物,與回族文化有差別。新疆真是一個多文化的地方,回教徒很多,讓我們有機會認識中國的少數民族和回民的文化。
宣教退修日
宣教系於12月4日舉行宣教退修日,二十九位由1989至2000年度畢業的校友帶同家眷回本院,與同學合共六十一人參加。世界福音動員會香港區總幹事陳平明姑娘分享信息,幾位校友及同學分享他們的宣敎經歷和差會工作,最後大家互相交流和祈禱。整個活動有很好的反應,參加者也享用了百周年綜合大樓的新禮堂和宣教資源中心的設施。
早會宣教分享
9月19日兩位埃及信徒和一位香港宣教士,分享中東與北非回教徒的福音需要與工作。
9月28日簡戴德牧師、師母到訪。簡牧師在早會證道與分享。
11月7日陳紫蘭宣教士和 Rev. Mike Moore 分享猶太人的福音工作,鼓勵我們不要忘記舊約神子民的需要。
原載於《建道通訊》122期,2001年1月,頁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