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專欄】宣教訓練與實習/曾景雯

本院的宣教學訓練重視理論與實踐的平衡,故此主修宣教學的同學須在異文化地區作短期宣教實習,為期八個星期。這種親身到宣教工場,遠離熟習環境與生活方式的體驗,幫助同學更了解和經歷宣教士的生活與工作,與及宣教 工場的需要,以實踐宣教學的理論。

96年暑假約有二十多位同學分別前往非洲、俄羅斯、蒙古、日本、泰國等國家作短期宣教與短宣實習。以下分享主修宣教學同學在宣教牧職實習的經歷。

迦納:

透過環球差會的宣教士蕭聯生牧師與 蕭湯淼芸師母(二人俱為 82 班校友)的督導, 劉麗儀同學在非洲迦納參與非洲 教會和華人團契的宣教工作。幸好能操英文與非洲人溝通, 她在當地學校教授英文,聖經,甚至以衛生講座和探訪來接觸非洲學生與家長,包括向回民傳福音。至於教會牧養工作方面, 她也領受到非洲人歡樂地唱詩和崇拜的特色 。

日本:

有不少來自中國、台灣、香港和幾代定居的華僑住在日本筑波。在香港宣道差會的宣教士王興基夫婦的督導下, 杜文溢同學和翁德秋同學作宣教牧職實習。這裏的華人教會聚會是多元化的,操不同語言,包括普通話、台語、粵語和日語。文溢觀察,宣教士在開荒工作。「差不多是一手包辦」,包括崇拜溝道,帶領不同語言的查經班、編寫週報、安排崇拜事奉人員和需要接送的會友、探訪工作、打掃教會、管理家事及教導孩子等。該教會慕道者和初信者比較多,真需要更多人協助宣教士的培訓工作 。

蒙古:

如何作帶職宣教?透過「亞協」的安排,黃浩興同學到蒙古烏蘭巴托及郊外,作帶職宣教實習 。在一個後共產、發展中而貧窮的國家,他深感到透過社關工作基督教機構才可以獲得這個國家的歡迎, 並且不是去「協助」他們,乃是與他們「 合作」。當地的沙滿信仰( Shamanism) 與啦嘛佛教影響力很強,須靠禱告得勝屬靈爭戰。他說:「我在這次蒙古宣教實習中,無論在所修與的事工上,在督導人和植堂宣教士的身上,都得益良多。更寶貴的是,自己印証了在過往一年之中,從學院所學習到關於宣教的理論,都是一些非常重要的理念基礎,例如「宣教人類學」講及宣教工場的文化要素,「工場探討與研究」的群體探索技巧,以及「民間宗教」所帶出的「 失落的中層」 和「 靈力爭戰」( spiritual warfare) 等等。有了這些概念,實在令這次實習,對將來投身宣教事工,更有意義有幫助。」

 

俄羅斯:

在宣教裝備方面,也應該了解及配 搭宣教工場的實際需要。去年我們建道的短宣隊到莫斯科和聖彼得堡, 做八個星期宣教實習時, 觀察當地的華人教會除了有佈道工作外,更需要有栽培,跟進與訓練工作,為要堅固那無基督教背景的初 信同胞。很多短宣隊在這兩城常常舉行佈道會,可惜他們走後,流失率也很高, 因為缺乏栽培和跟進工作 。

今年我再帶領短宣隊,(六位同學和一位校友)再次到這兩城作短宣為期六個星期。為了配搭聖彼得堡華人教會的需要,我們主要做門徒訓練,反應良好,初信者清楚了基督教信仰的基礎。當然我們也作探訪和佈道工作,也特別與當地俄羅斯浸信教會一起到街上派發福音單張。最逼切的需要是這兩城的華人教會都在等候華人宣教士去長期牧養,培訓和造就開荒中的教會,以致日後他們能影響自己家鄉中的親友歸主。

(編者按:筆者乃本院宣教學系系主任)

原載於《建道通訊》106期,1996年12月,頁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