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的話】不合時宜的神學教育 / 梁家麟
神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訓練適切時代需要的傳道工人。可在許多人的眼中,這個目標總是難以甚至無法實現的。
為甚麼不能實現?原因有多個。最根本的是,適切時代需要的呼聲,或說許多人對「適切時代需要」的理解,常常是跟教育的本質相牴觸的。
教育的一個本質,是將人類經年累積的知識和價值,予以整理和傳遞,所以總是有相當的保守性成分,不能將學校跟傳播媒體相提並論。神學教育由於有上帝啟示的元素,其保守性便更是清楚不過的。
基督教是一個歷史的宗教,神學是一門源遠流長的學問。教會存在的目的,不在為世界提供即時的資訊和娛樂,也不在於跟資訊娛樂電視台相競爭(它們更受人歡迎,亦跟我們無關),而在於傳遞一個一次過交付聖徒的真道。上帝的啟示超越時代,永恆有效,這是我們最基本的信念,也是所要實踐的福音使命的根基所在。無疑,教會得思考永恆真道在此時此地的關連性,將之變成時代的信息;但時代的適切性決不能以犧牲真理的完整性來交換,「守常」永遠優先於「應變」。應變不足,最多落個聽者寥寥的局面;守常出了問題,則再多追隨者的群體也不過是個異教或異端罷了。
效用不是神學院最大的關懷,真理才是。舉例說,坊間有數本書,標題是「神學院沒有教導的…」,意思就是說有些重要的東西,神學院卻沒有在課堂裡講授,這是一個嚴重的忽略,必須由作者著書補充。其中一本的作者特別指出,神學院沒有幫助學生建立異象。有趣的是,作者在書中所提到的「異象」,跟坊間流行對異象的講論一樣,都是沒有聖經的根據,甚至是跟聖經的說法南轅北轍的。[1]聖經所說的異象,是指上帝的默示,既不是我們個人投射出來的圖景,更不是個人的抱負與夢想。箴言廿九章18節說︰「沒有異象,民就放肆。惟遵守律法的,便為有福。」「沒有異象」與「遵守律法」相對,所以跟坊間的「只要有夢想,萬事可成真」恰好是相衝突的,坊間的說法正是「放肆」的表現。縱觀「異象」一詞使用得最多的使徒行傳,可以確定:異象不一定奇異,卻是有別於人的旨意的上帝旨意;異象從不保證個人成功,卻保證上帝的計劃得以實現。我很慶幸過去神學院沒有教導學生「建立偉大圖景,努力邁向成功」的「異象觀」,我個人會努力確保神學院不教導聖經沒有的說法,即或這些說法在實踐上有效用。
神學院必須整理和傳遞二千年的神學道統,批判和繼承普世教會並華人教會的屬靈傳統。這些構成了神學教育最主要的部分。從極端實用主義的角度說,聖經語言、教會歷史、系統神學等許多科目,都沒有現炒現賣的即時應用價值。接受這些傳統知識訓練的人,不一定便懂得應答現實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議題,不一定便能辦夫婦營開嘉年華會推展社區活動。有人因此批評神學教育業已過時失效,更有人因此另辦堂會附設的職業訓練學校,放棄傳統課程,轉而提供如何籌劃青少年活動、如何醫病趕鬼的實用科目。我尊重所有人的任何做法,卻對傳統的神學教育模式滿具信心,認定無用的課程才是最重要的,認定「守常」的課程才最能幫助傳道人「應變」。
許多人批評教會提供的答案過時,卻沒注意到他們所提的問題的失效速度更快。當他們宣稱代表「時代」與「群眾」質詢基督教的這個那個時,沒想到原來站在他們身後的群眾早已離他們而去,他們早已不屬於當下的時代。
曾在一個神學教育的研討會上,聽某大牧者說:「我承認我所教導的一套只是眾多學派的其中之一。但在我自己的堂會裡,卻不容許有我的教導以外的任何學說流傳,我也不要弟兄姊妹接觸其他學說。這是為甚麼我們自行訓練傳道人,不派他們到傳統的神學院去。」我明白這位牧者的考慮,傳統的神學教育無法滿足他心中期望的教會的需要,他不需要一個受全備訓練的傳道人,只要能配搭他的私人助理,而神學院不是訓練私人助理的好地方。
神學院必須教授多種學說與模式,必須為每個學說尋覓在二千年教會道統裡的適當位置;並且必須給予學生充分的聖經和神學裝備,好能批判包括他們的教會奉為金科玉律的學說與模式。猶太教和基督教強調,只有一位上帝;而宗教改革傳統更申言,唯獨聖經。若是教會失去了自我反省和批判的能力,今天的意氣風發,將預示明天的墮落與滅亡。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後浪翻過前浪,社會和文化急遽轉變,略為誇張的說法,才三至五年便劃出一個世代。愈是一時間流行的東西,壽命便愈短。上帝以外,人間並無永恆。教會若僅存一家一說,神學生與傳道人若僅習得一門技藝,根本無法處應時代的劇變。適切了今天的技藝,轉瞬便在明天成為繼續向前走的路障。
當我們說神學教育得適切時代需要時,必須認清時間的延續性與歷史的相關性。今天與昨天無法分割,沒有人活在孤立的時代裡。所謂「現代」,乃是相對於「前現代」而言的。歷史發展像是一條流動中的長河,綿延不斷。雖然我們相信今天是最關鍵性的大時代,甚或視之為無法準確分期的獨特時代(諸如自稱為「後現代」);但下一代肯定會嘲笑我們井蛙管見,自吹自擂。「現今的事,早先就有了;將來的事,早已也有了。並且上帝使已過的事重新再來。」(傳三15)
神學院是為教會而設立的,但她不光為現實的教會服務,也同時為建立理想的教會而努力。現實不是上帝,上帝總在現實以外,既成為對現實的批判,亦召喚我們擺脫現實的羈絆,好盼望末世的到臨。這是希伯來書屢次提到「指望」的意思,更美的指望使我們輕看(相對化)眼前的事物,不把任何現實看成是絕對或終極的。
我們要應答現實世界的喜與憂,但不能把現實看成是理所當然的;我們要回應現代人所提出來的問題,但在嘗試提供答案之餘,還得質疑問題的正當性。現實和現實需要不是至高無上的。神學研究不能光是跟著世俗學科的屁股走,正如神學院不能光是跟著某些大牧者或社會運動家的屁股走一樣。我承認他們在教會和社會的地位,但要是他們來一句:「神學院的人不懂教會/社會。」我便毫不客氣地回應:「哈,你們就是教會/社會嗎?」
我們拒絕相對主義者和虛無主義者所宣稱的,存在著多個基督、多個真理;卻得指出,存在著多個現實和現實的需要。
我對國際政治與社會的變化所知不多,對潮流文化的知識便更是淺薄(我幾乎不看電影,也甚少聽時下最流行的歌曲)。最近才有人問我:如何能當一個神學院的院長;又問:若有人跑來問我有關上述領域的問題,我將如何滿足他們的需要。我的回應如下:
第一,從頭一天開始,我便拒絕扮演問題解答者(problem-solver or answer-bearer)的角色,從未因自己不能回答某個課題而羞慚。
第二,我不相信宏大問題能簡單地給予一個總體的答案(collective solution),坊間裝扮成能應答世界的宏大問題的人,他們所給予的都不過是冠冕堂皇的理念口號,全無例外;口號能助人跑江湖,卻不能濟世救人。
第三,教會所能給予人的答案,無非是愛與憐憫、赦免與更新、信心和盼望,這是真正的福音,我們不以福音為恥。人們不是生活在「羅馬帝國」裡,卻是活在羅馬帝國統治下的猶大省加利利湖濱的小漁村裡,耶穌基督進入他們的生活世界,醫病、趕鬼、傳道。我們都學效耶穌吧。
註釋: [1] 坊間談異象的書,幾乎都是講述與使命相關的夢想,譬如美國達拉斯神學院的院長麥福士(Aubrey Malphurs)指出︰「我定義組織的異象是︰一幅該事奉在未來的日子裡能夠而且必須達成,具有挑戰性的明確圖像。」他並為異象賦予六個關鍵性的要素︰要明確、具挑戰性、一幅圖像、事奉的未來、能夠達成的和必須達成的。抱歉筆者得直率指出,作者所講論的一切,連一個直接支持的聖經根據也沒有,完全是作者個人的常識推論,這是名符其實的常識神學(theology of common sense)。麥福士著,謝青峰譯︰《神學院沒教的事奉要項》(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2004),頁125及後。
原載於《建道通訊》163期,2011年4月,頁2-3。
作者簡介
梁家麟
榮譽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