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道學刊1期
1994 年 1 月 1 日
Why is There Song Of Songs? And What Does It Do to You When You Read It?(為何雅歌存在?它與你何干?) / David J. Clines 克賴斯
本文旨在硏究雅歌的組成及讀者的領受,討論「爲何雅歌存在?」及 「它與你何干?」兩個問題。
1994 年 1 月 1 日
儒家性善論:一個基督徒的評議 / 梁家麟
「性善論」不是孔、孟二人學說的起點,反倒只是他們的「人皆可以爲堯舜」的信念的一個必要的前設,而後者才是儒學理論的起點。孟子相信,惟有肯定人性本善,才能保證人有爲善的能力。人性的「善」不是在實踐意義中的「事善」,而只是本體上的「體善」,故二者的含義不盡相同。
1994 年 1 月 1 日
What Case Is This Case? An Application Of Semantic Case In Biblical Exegesis(這是甚麼「格」?──「語意格」在釋經中的應用) / 黃錫木
本文依據一近代語言學理論「格的理論」(Case Theory)說明語意格(semantic case)能夠有效地研究希臘文的不同格(grammatical case)的各種語意功能。語意格的目的,並非將焦點放在不同變格詞尾(grammatical endings),而是有別於全面評估和重整文法格的不同用途,從而探討在一命題組合上的語意關係。
1994 年 1 月 1 日
A Rhetorical Study Of ACTS 17:22-31: What Has Jerusalem To Do With Athens and Beijing? (使徒行傳十七章22至31節之修辭學──耶路撒冷、雅典、北京) / 楊克勤
作者認爲,作爲一種綜合性方法,修辭鑑別學可以綜合其他的釋經形式來運用, 使我們更能對一段經文所要傳達的信息及效用有全面的了解。本文中作者特別注意保羅在亞略巴古的講道裡的措辭,並指出這顯示了一種猶太籍基督徒與希羅哲學資料(topoi)的辯證性的互動。
1994 年 1 月 1 日
有為有所不為﹙但一4~13﹚ / 張永信
1994 年 1 月 1 日
基督教來華的教訓──由在華宣教史中所學到的功課 / 戴紹曾
1994 年 1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