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道學刊40期

二十世紀初中國內地會在新疆的基督教事業 ─ 歷史因素和發展 / 黃玉明

本文研究二十世紀初中國內地會在新疆的基督教事業的歷史,尤其是影響其發展的歷史因素。

再思長老職分—一個歷史神學式的考察/吳國安

本文檢視加爾文及荷蘭、美國、蘇格蘭幾位近代改革宗神學家對長老職分的論述,聚焦其訴諸的神學理據,追溯其間的延續和發展。

教會與「幸福城市」關係的神學反省/郭鴻標

香港社會面對多方面的挑戰,如貧富懸殊、2017年普選特首方式、中港矛盾⋯⋯等課題。究竟教會有甚麼信息回應時代呢?筆者嘗試從奧古斯丁(Augustine,354-430年)的神學作出回應。

五旬宗主義中方言現象的神學再思 / 廖炳堂

方言現象除了在基督宗教中出現之外,也見諸其他宗教,甚至非宗教的處 境中,因此基督教的方言神學除了聖經研究之外,也需要做跨科際的整合性研 究,特別是社會科學和精神醫學的文獻。

從靈修到社會倫理實踐—潘霍華的例子 / 李文耀

神學生應該作甚麼?靈命與抗爭的關係是甚麼?何者更重要?原因又是甚麼?本文嘗試從潘霍華的神學思考這些問題。

SEEK GOD AND REMEMBER HIS COVENANT The Chronicler’s Insertion of the Levitical Medley (1 Ch 16:8- 36)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Ark Narrative/Ko Ming-him

The "Levitical medley" (1Ch 16:8-36) is described as the song of Asaph in the Chronicler's portrayal of David's transfer of the ark (1Ch 13-16).Why does the Chronicler choose such a combination of the Psalms to construct the medley and place it at the end of the second transfer of the ark?

甘青地區第四次河湟事變(1928-1932年)對當地傳教事業的影響/吳劍麗

清朝以還,中國甘肅、青海地區爆發過三起回族叛變事件,被稱為回亂的溫床。民國十七年(1928年),回族馬仲英在甘肅河州起事,史稱第四次河湟事變。這場回亂歷時四年,波及的範圍從甘青地區延至新疆;不僅嚴重破壞了當地的社會民生,對西方差會一直艱苦經營的傳教事業,也帶來沈重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