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道學刊8期

The Implied Ethics Of Postcolonialism(後殖民批判所蘊含的倫理) / Mark G. Brett 布雷特

本文透過分析人類學有關「文化滲透」的研究,及後殖民「含混性」研究之間的關聯,指出企求保存單一文化的舉動是錯誤的;並以古以色列及現代本色化政治為例說明。

POSTCOLONIAL HERMENEUTICS:The Generation And Communion of Indigenous And Historic Theologies(後殖民詮釋學) / Kurt A. Richardson 理查森

作者在這篇論文中提出以下的問題:當西方神學家放下本身神學及政治建構的霸權時,甚麼會成為他們與非西方神學家達成互相了解及共識的基礎?既然神學論述已日趨多樣化,《聖經》與及其繁多的譯本,會不會就是這種互相了解及共識的接觸點?西方神學家是否有能力區分他們的舉動,甚麼是全球化及後殖民場景要求他們進行的適度的詮釋互動,甚麼是他們對本身神學傳統的牢固掌控?怎樣可以使各派別具有同心學習的態度,從而建立神學上的夥伴關係? 一種強調從彼此學習,以致趨向合一,及尊重分歧的全球性神學傳統能否在未來出現?

RE-MEMBERING THE BIBLE IN SOUTH AFRICA:Reading Strategies In A Postcolonial Context(後殖民的解讀──一個南非的處境) / Gerald O. West 韋斯特

雖然《聖經》是由西方宣教士及殖民者傳入非洲,但作者認為,與西方基督教相遇和與《聖經》相遇必須分而視之。本文的論述指出,一個對非洲人民不同的詮釋及應用《聖經》方法的嚴謹探究,能使被殖民化的非洲人自身有力及以尊嚴解讀《聖經》。

民族認同與香港人的身分危機 / 邢福增 

身分認同問題是神學建構的重要課題。本文首先探討香港人在回歸過程中呈現的身分危機,特別是土生土長一代對「香港人」與「中國人」兩種重疊身分的認同與矛盾。由於中國政府未能充分顧及港人關懷自由、人權及法治的感受,加上出於對官方「愛國愛港」意識形態符號的抗拒,在在增加了港人在民族認同方面的困擾,甚至出現了「再殖民地化」的恐懼。

Asian Theologians Between East And West A Postcolonial Self-Understanding(東、西之間的亞洲神學家──一個後殖民理論的自我理解) / 黃慧貞

本文就後殖民論述中有關東、西方之間對身分、權力與政治的探索,亞洲神學的角色與神學家之方位檢討。

Ephesus As A Roman, Christian, And Jewish Metropolis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Centuries C.E.(第一、二世紀的以弗所城) / George Kalantzis 卡蘭蒂斯

由初期教會開始,以弗所城被認為是秉承使徒約翰的傳統,及被宣稱是約翰寫成約翰福音的地方。本文旨在透過檢視以弗所在主後第一及第二世紀,能否作為一個羅馬、猶太及基督教文化的大都會,從而探討傳統宣稱的可靠性。

基督教的創造論對近代科學哲學的意義 / 楊慶球

自然科學有兩個預設;自然界的秩予及宇宙的非神性性。有了秩序人才可理性地探求宇宙真理;非神性性意味宇宙並非上帝本體或其延伸,所以人儘可放心探究宇宙而不會冒犯神靈。

香港的神學教育 / 盧龍光

香港的基督徒與天主徒人數大約相等,各約廿六萬人;香港天主教教區於1964年成立聖神修院。基督教會之神學院數目難以準確統計,香港神學教育協會之十一所會員神學院,已包括所有主要之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