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口推算看香港教會未來發展

序言
不少教會十分重視15至24歲青年的工作,但也許較少人注意:香港青年人口數目已由1981年的114.7萬下跌至 2011 年的86萬,平均每年下跌 0.9%。 往後三十年,青年人口將平均每年下跌0.6%至2041年的72.6萬,但長者人口卻將由2011年的94.1萬平均每年上升3.4%至2041年的255.8萬。
香港人口的「撫養比率」(Dependency ratio) 將大幅上升,教會會眾的「撫養比率」因而受影響。參考了「教會更新委員會」最近發佈的《2014教會普查簡報》及之前《2009教會普查簡報》中的數據,筆者認為教會應及早思考前路,謀取對策。
香港人口推算的啟示
香港政府統計處2012年7月31日發表《香港人口推算:2012-2041》,其中選定年份的一些人口特徵展示如下:
表一:從香港人口推算所得的選定年份人口特徵
選定年份 (年中) | 2011 | 2016 | 2021 | 2026 | 2031 | 2036 | 2041 |
人口 (萬) | 707 | 737 | 766 | 794 | 816 | 834 | 847 |
0-14歲 (%) | 12 | 11 | 11 | 11 | 10 | 10 | 9 |
15-64歲 (%) | 75 | 73 | 70 | 66 | 63 | 62 | 61 |
65歲及以上 (%) | 13 | 16 | 19 | 23 | 26 | 29 | 30 |
年齡中位數 | 41.7 | 43.4 | 45.1 | 46.3 | 47.7 | 48.9 | 49.9 |
少年兒童撫養比率 | 155 | 152 | 165 | 165 | 161 | 155 | 148 |
老年撫養比率 | 177 | 216 | 272 | 346 | 418 | 467 | 497 |
總撫養比率 | 333 | 368 | 437 | 511 | 578 | 621 | 645 |
男性出生時的平均預期壽命 (年) | 80.5 | 81.4 | 82.2 | 82.9 | 83.5 | 84.0 | 84.4 |
女性出生時的平均預期壽命 (年) | 86.7 | 87.6 | 88.5 | 89.2 | 89.8 | 90.3 | 90.8 |
註釋: (1) 2011年數字為基準,其餘年份數字為推算。
(2) 各撫養比率的定義請參本文註腳3。 |
表一顯示全港人口將由2011年的707萬上升至2041年的847萬。同期,人口中0至14歲兒童的百分比將由12%下降至9%,而15至64歲的青壯者將由75%下降至61%;反之,65歲及以上的長者卻由13%大幅上升至30% (參圖一)。人口年齡中位數將由42歲上升至50歲。
由於人口結構的轉變,總撫養比率將由2011年的333上升近一倍至2041年的645(參圖二),表示2011年每千名青壯者需撫養333人(即155位少年兒童、177位長者),但2041年卻需撫養645人(即148位少年兒童、497位長者)。以百分比而言,2011年是由七成半青壯者撫養其餘兩成半人口,但2041年則由六成青壯者撫養其餘四成人口。
在華人社會,無論在家庭或社會層面,「撫養」理所當然包含「關顧」,而在基督教信仰中,對老少的撫養和關顧更是義不容辭。(參箴二十二6、弗六2)。
上述數據顯示撫養比率已踏入上升軌,且將續升至2041年的嚴重情況,故教會應積極思量對策。
表二:2009及2014年教會普查結果與全港人口的比較
表二顯示教會會眾在全港人口中的百分比,從2009年的4.6%降至2014年的4.3%;除了因為全港人口增加外,亦因會眾人數由32萬下降至31萬。按三個年齡組別(少年兒童、青壯年、長者)分析,無論哪一年,青壯會眾在全港同齡人口中的百分比,都低於少年兒童及長者的相應百分比。另方面,2014年與2009年相較,青壯及長者會眾在全港人口中的百分比均下降。
表三:2009及2014年教會會眾與全港人口各撫養比率的比較
撫養比率 | 2009年 | 2014年 | ||
教會會眾 | 全港人口 | 教會會眾 | 全港人口 | |
少年兒童撫養比率 | 175 | 166 | 173 | 150 |
老年撫養比率 | 189 | 173 | 223 | 198 |
總撫養比率 | 363 | 338 | 396 | 348 |
表三顯示會眾中的任何撫養比率,無論2009或2014年,均高於全港人口中的相應比率;另方面,除少年兒童外,無論老年或總撫養比率,都是2014年的比率高於2009年的。可見青壯者肩負的撫養壓力,教會會眾較一般社會人士為大,且情況日趨嚴峻。
因此,青壯會眾在全港人口中的百分比低於其他年齡組別的,正可能是因他們的撫養壓力大而影響參與聚會;這從2014教會普查結果也可見端倪,例如:
- 「在牧養信徒上遇見的問題」──在問卷列出的14至15項問題中,無論2009或2014年,60至66%堂會均指「最常見」的問題為「工作」,高於次位「子女教養」 的42至46%。
- 「堂會採用的佈道方法」──問卷列出的二十六類佈道法中,2014年「沒有」使用的堂會百分比,除「福音餐會」、「露天/街頭佈道」和「十八區福音遍傳」三類外,全都較2009年的大幅上升。
- 「堂會面對的困難與挑戰」──問卷列出與人手有關的主要「困難類別」中,32%堂會有「信徒事奉人手不足/未能委身」的困難,較2009年的相應數字22%大幅上升。
這些結果反映會眾撫養比率的情況,似已開始影響教會發展甚至運作。越接近2041年,估計情況將更形惡化。
可能對策的建議
為應付上述情況,教會不應坐視而應思量對策。以下是筆者一些拋磚引玉的建議:
- 對教會中初老(60-75歲)的基督徒,可否按恩賜予以適當事奉崗位? 這既可獲更多事奉人手,也可盡用他們的經驗為主發光。這對長者本身有益,因他們可發揮恩賜、自感有用而非「等死」,也可減低青壯者撫養關顧的壓力。
- 對較老的長者(如75歲以上),教會宗派可否設立非牟利的大型安老院/安老村(內含醫療、關懷、消閒、學習、活動、專車等服務)?這既造福會友,亦貢獻社會,也是見證主和傳揚整全福音的機會。同時在關顧長者之餘,亦減輕青壯者對年老家人的照顧,對他們也是一種關顧。教會作為社會的鹽與光,對社會上有需要者有正面貢獻屬理所當然。由於這對香港社會是一項有意義的服務,相信政府也願和教會合作,提供協助。
- 對青壯者,由於他們在學習和工作之餘尚需關顧老少,故希望他們常參加只適合他們個人的活動將日益困難。因此,教會可否利用有創意的方法(如網絡或多媒體通訊科技)與會眾交通分享,減少非必要的會議或繁瑣的活動,以減省會友往返教會的時間? 此外,教會可否把活動盡量安排至可讓一家大小同時參與,使親子、敬老和自己休娛等功能可在同一活動中達成?
- 對教牧同工,可否學效政府在適當情況下提高其退休年齡,因他們將更有實際人生經驗去關顧和牧養長者,而非僅「紙上談兵」或「想當然」?
- 對神學院/差會,可否接納較年長的基督徒讀神學/任宣教士?
結語
本文旨在喚起教會人士從「通達時務」(代上十二32)的醒覺,對預見問題早為之計。這不單可造福教會,也可對社會上有需要者提供關顧靈魂體的整全福音。
上述建議所牽涉的行動,非一兩位基督徒或一兩間中小型教會可成事。2041年距今二十六年,但對於要改變人心、取得共識至付諸行動等不能一蹴即成,故實際時間不多。尤其若興建大型安老院/安老村,更需諮詢政府、推行硬件建設和軟件配套。故筆者謹把異象擺在上帝及眾牧長面前,冀能成事,則教會幸甚,社會幸甚。
原載於《建道通訊》179期,2015年4月。
作者簡介
「2014年及2017年香港宣道會會眾普查」簡報
本書應用了質性研究的方法,深入訪問本港十八個注重培育青年宣教的教會、宗派、聯堂及差會組織、宣教單位,以了解各種培育特色、經驗方法及影響實效等,供眾教會參考反思、借鏡學習。
陸志明
量性研究組主任(義務)
Latest Articles
建道通訊211期
2023 年 4 月 1 日
【院長的話】打碎敵視的隔膜:不怕非議,為主作美事,傳頌愛萬民的主
2023 年 4 月 1 日
【神學生生活】神學生在長洲校本部的生活/撰文:葉應霖博士、何曉昕女士
2023 年 4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