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年聖樂會】關於「清唱劇」及巴哈的「第四號清唱劇」/ 黎本正

本院一年一度盛事之「周年聖樂會」將於6月22日(二)晚上八時正,假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舉行,憑票免費入場。多年來,本院透過聖樂會,讓師生與眾教牧同工、信徒一同敬拜神,歸榮上主,領受聖道,同得造就。每次都有不少信徒回應神的呼召,獻身事主!

今年的主題是「得勝的基督」,由學院詩班演繹音樂之父巴哈的第四號清唱劇,並由本院滕近輝敎席教授曾立華牧師分享信息。為讓大家進一步認識「清唱劇」的源起,今期特意邀請本院聖樂系師長黎本正先生撰寫短文〈關於「清唱劇」及巴哈的「第四號清唱劇」〉;並邀請聖樂系主任譚靜芝博士撰寫〈傳基督耶穌和祂釘十字架——得勝的基督〉以簡介「第四號清唱劇」的曲目內容,以供各位參考。

關於「清唱劇」及巴哈的「第四號清唱劇」

「清唱劇」一詞的原意是唱出來的樂曲,與「奏鳴曲」意為彈出來的樂曲相對清唱劇雖源起於意大利,但在德國的發展因馬丁路德的帶動而大放異彩。馬丁路德對宗教改革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貢獻,是在崇拜中唱德文聖詩,在這發展過程裡,他不但創作聖詩,還鼓勵在崇拜裡給聖詩作各種形式的編排,並加進樂器,獨唱,小組唱和合唱等的處理;這些編排是清唱劇的形式之一種,為崇拜中的基督事件提供了有內涵,且有深廣度的讚頌和思念的行動。在巴哈之前,清唱劇這唱頌形式有超過十個以上的名稱,就是巴哈本人就曾以四個不同名稱稱呼自己的清唱劇(Herz,5),可見其形式之豐富。

巴哈一生為教會創作了超過二百首清唱劇,使基督年裡每主日都有合適的清唱劇可唱。在「聖詩清唱劇」(Chorale Cantata ——以聖詩為主題材料的清唱劇)中,他特別喜歡選用早期的聖詩。他選用馬丁路德的聖詩就有十八首,其中Christ lag in Todesbanden(Christ lay in bonds of death)就是第四號清唱劇的主題詩。馬丁路德取材自一首家傳戶曉的十二世紀聖詩Christ ist erstandern(Christ is risen),作成這聖詩的旋律。馬丁路德稱這古典聖詩為偉大的聖詩,是教會每年復活節都應該唱者。可能因為這詩的詞及旋律都既古舊而常新,所以巴哈的第四號清唱劇是以仿古的曲式,加上巴哈自己獨特風格而寫成。這也解釋了為甚麼這聖詩可考據的獻唱日期雖是1724及1725的復活節主日(Spitta,Vol.II,393f,引自Herz,22),但其創作時間卻被推前至1708至1714年之間(Dürr,210,引自Herz,22),因為在1714年前,巴哈的作品仍未有採用當時流行的意大利形式,例如宣敍調和反始詠嘆調等。第四號清唱劇表面的仿古形式(例如只有十四小節似Buxtehude風格之短小序曲;所有樂章都屬同一個調——E小調;第四樂章之合唱似Pachelbel的無器樂獨立伴奏)並未限制巴哈的創作才華和獨有風格。曲中的旋律形狀和交織、和聲的設計和佈局,為詩的字詞意思賦予了表彰真理的生命力和立體感。當詩詞的神學與音樂的神學相配襯,上帝的奧祕和神性就得以在肉眼之外被窺見。

 

書目:

Dürr,Alfred。Studien über die friühen Kantaten J. S. Bachs. Leipzig, 1951。

Herz, Gerhard. Bach, Cantata No. 4, Christ lag in TodesbandenAn Authoritative Score Background, Analysis, Views and Comments. Norton Critical Scores. New York and London:W. W,Norton and Company,Inc., 1967.

Spitta,Philipp. Johann Sebastian Bach. Trans. Clara Bell and J. A. Fuller-Maitland. London and New York,1951. II.

原載於《建道通訊》135期,2004年4月,頁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