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道家】教牧學博士新同學分享

袁海生牧師 (香港華人基督會)

對建道神學院的「教牧學博士課程」之所以留下印象,主要有下列三個原因:第一,得悉他們籌辦這課程,無論是師資與課程設計都是經多年計劃與預備,很有決心與誠意;第二,講師以華人學者為主,使討論更本色化;第三,異象推介很認真,猶記當年課程推介的分享會中,出席者雖不算踴躍,但學院的代表,院長與主要講師均有出席。

初次參與上課,個人發現這課程嘗試作以下的整合:

  1. 東、西文化的整合:讓東、西文化在神學、歷史、哲學等中作對談。以期能找出更適合華人教會的牧養方法;
  2. 基礎與專題的整合:由專責講師為同學提供該課題的理論基礎,由不同的講師帶領同學作不同的專題研討。
  3. 理論與經驗的整合:除講授外課堂上的討論亦相當多,使講師與學員在理論的基礎上有充份的經驗交流。
  4. 講授與研究的整合:除密集課程外,學院亦相當注意學員在課堂前的準備與課堂後的研究工作。

初步的接觸,相信這課程確能為華人牧者與有心進深研究神學的學者帶來幫助。

 

袁沛充牧師 (靈光中文堂)

在建道神學院畢業,眨眼間已是十多個年頭,今日重回建道懷抱,無論人事與建築都有多大的變化。報讀教牧學博士課程的緣由正為是建道的改變,設備變得優良、圖書館變得現代化,老師陣容變得強大,這一切深深吸引我回母校進修。

傳道人進修因為感到自己的不足,學術上的不足,經驗上的有限,靈命上的貧乏。這個課程藉著教授們隊工式的教導可增強自己在學術上的認知與能力,藉著同學們(資深的教牧同工)在課堂上、下的切磋與對話豐富了自己的經驗,又在環境優美的長洲島上享受退修安靜的機會,使自己的靈命有著洗滌與更新,可以說這一切都是神的恩典!

 

藍志卿牧師 (宣道會美孚堂)

「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上帝叫他生長。」林前四:06

在建道神學院修讀此課程時,我遇上了良師益友,啟迪和澆灌了自己的心靈。上堂時的討論和指點,對牧職的反省,和經驗的分享,都給予我新的體會和學習。從這一切的領受中,我是感謝神此時此刻的祝福和供應。

我心中確實掂念家人,記掛教會,但原來神知道我更需要的,是安靜的尋求,尋求神所賜予的智慧和異象,在那裏,我能重新得力,這是恩上加恩。

我喜歡長洲的學習環境,我欣賞教授們的擺上,我感激教會與家人的支持。從「中國文化與本土牧養事工」之課程中,我強烈的感受到,作為一個中國人,要承擔中國傳統帶來的利弊,作為一個牧者,要思想中國文化本土牧養的模式與方向。

我將這教牧學博士課程推薦給每位傳道同工。

 

呂家聲 (澳洲雪梨播道會)

修讀這課程有兩個原因:一是裝備自己日後在神學教育的投身;二是盼望透過課堂的學習可以更新在教會牧養的事奉。

面對現今教牧事奉的挑戰,教導、領導、輔導、培導、傳道及證道等,事奉所需的裝備和反省是必須的。對於在海外牧養華人教會的我來說,更深感身處中西文化的夾縫中實不易找到適合的牧養路線,而這課程也正好滿足我在這方面的需要。

這課程的特色是針對華人教會牧養的需要而設計,在課堂上既有老師們的悉心教導,他們的學養和經驗是課程最佳的推薦;亦有同學間彼此主動的分享,在他們身上也得益良多。

總括而言,上課是一個極愉快的經驗。

 

冼錦光 (香港神學院講師)

開荒、火熱、吃苦 —— 建道精神!

神學、教牧、文化 —— 博士課程!

以嚴謹的神學及聖經研究為課程的反省根基,就好像馬丁路德在改革時對聖經的研究,導致宗教改革-唯獨恩典、唯獨信心、唯獨聖經的真理。

以服侍教會及教會化為學習的依據,這點就成了取支於教會、用支於教會、不但將教會資源有效及正確地活用,更在社會中為主作鹽作光,見證基督。

在認識中國文化下,使學習所得,更適切地在本土植根生長,在有朝一日能開花結果,獻與天上良人並與眾共享此福此樂。

以上三方面正是學習帶來的心願,見證此課程之目的與作用!

原載於《建道通訊》107期,1997年3月,頁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