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與寫作】建道神學院學術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 廖炳堂、陳智衡
時代孕育新知識待人發掘,為的是讓人更認識上主,並了解上主所治理的世界。有些知識是信仰基石,任何時代都不會改變,例如聖經及教義等;有些則只能對應某個時代,時代過了就會失效,那就需要有人發掘新知識來取代。無論神學、釋經、歷史、實用神學等,歷代都有人透過學術研究來發掘新知識,從而取代失效的舊知識,以對應當下處境時代的福音需要。
神學院,既是「神的學院」,亦是「神學的院」。神學院作為裝備新一代傳道者及培訓時代工人的場所,除了教授已知的信仰知識外,亦會進行不同類型的學術研究,發掘適切時代需要的信仰知識。除了是讓人更認識上主,了解上主所治理的世界外,更重要的,就是透過學術研究來為教會提供信仰資源參考。
建道神學院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研究中心)於1993年成立,起初目的是幫助香港教會認識中國,迎向九七回歸,因此研究的主要是中國教會、社會、文化和歷史等相關範疇。隨著時代改變及神學教育的需要,研究中心從過往只推動中國基督教史研究,逐漸擴展至推動不同領域的學術研究,包括神學、聖經、歷史、量性研究等。這除了讓人更認識上主之外,亦希望以此來祝福普世華人教會,為教會發掘資源來傳揚福音,造就信徒,建立教會。故此,研究中心在建道神學院的學術研究角色責無旁貸。
研究中心這兩三年出版不少的學術著作,例如神學研究範疇,郭鴻標牧師今年就出版了《基督信仰—連結與整合》,那是一本讓信徒學習基本教義的神學書籍。而郭牧師用了十多年研究德語神學的心血結晶《當代德語神學:從認信教會到正義和平神學倫理》亦將會出版。至於聖經研究方面,高銘謙牧師亦剛出版了《投入整個生命來詮釋》,那是一本討論如何詮釋聖經的書籍。
除了神學和聖經研究外,量性研究組亦在去年亦發表了兩份研究報告,分別是〈2021年教會會眾意見普查綜合報導〉和〈教會留港會眾的個人特徵〉,這都讓人可以從數據分析來了解今日香港教會的狀況。
雖然研究中心重視不同的研究領域,但中國基督教史和香港基督教史仍然是本研究中心的重點研究項目之一。本中心於2019年開展的「宣道會」研究項目,至今已出版義務研究員何明章博士的《宣道運動在香港:香港宣道會的發展歷史(1949-1999)》及倪步曉博士的《差傳、基要與自立實踐:基督教宣道會華中教區的宗教傳播及其身份建構的探索》,而稍後陳智衡牧師的《香港九龍塘基督教中華宣道會歷史》(暫名)亦接近完成。隨著倪步曉博士加入研究中心團隊,這將有助宣道會研究項目的推進。
至於活動方面,研究中心除了舉辦新書發佈的講座外,亦會定期舉辦學術研討會。例如今年2022年12月,研究中心將會舉辦一個教會歷史學術研討會,主題為:「變幻時代中的接棒:近代基督教史研討會」,目的是透過西方、內地和香港教會歷史的不同接棒故事,讓今日教會有所參考。故此,研究中心邀請了八位不同宗派背景的學者報告,他們將會分享教會歷史中的不同接棒故事。此外,為了從歷史走向今天,研討會亦邀請了四位教會宗派領袖對談「接棒」這課題,讓學術研究更能祝福今天的香港教會。
在知識普及的時代,只有適切時代需要的信仰知識才可以對應今日信徒的信仰渴求。在未來日子,教會歷史、神學、聖經和量性研究仍然是研究中心重視發展的方向,多位建道神學院教授都正進行不同領域的學術研究,冀盼將來可以把這些研究成果分享給大家知道。我們希望透過書籍出版、網絡媒體、學術研討會和講座,為今日教會提供學術研究的信仰資源,以對應新時代的不同需要。
現職建道神學院教授及研究員的學術著作(建道出版)
作者 | 書籍 | 學系 |
郭鴻標牧師 | 《基督信仰漢語神學芻議》 | 神學系 |
郭鴻標牧師 | 《生命師傅:神學教育與生命建立》 | 神學系 |
郭鴻標牧師 | 《基督信仰—連結與整合》 | 神學系 |
廖炳堂牧師 | 《靈修神學:理論與實踐》 | 神學系 |
李文耀牧師 | 《戰鬥或共融:當代神學家的教會論》 | 神學系 |
李文耀牧師 | 《為他者的存有:潘霍華的教會倫理觀》 | 神學系 |
高銘謙牧師 | 《投入整個生命來詮釋》 | 聖經系 |
陳智衡牧師 | 《太陽旗下的十架:香港日治時期基督教會史(1941-1945)》 | 中國文化 |
陳智衡牧師 | 《合一非一律:中華基督教會歷史》 | 中國文化 |
陳智衡牧師 | 《紅火淬煉:近代中國基督教政教關係史蹟1911-1952》 | 中國文化 |
陳智衡牧師 | 《建道神學院學生佈道團百年史》 | 中國文化 |
倪步曉博士 | 《差傳、基要與自立實踐:基督教宣道會華中教區的宗教傳播及其身份建構的探索》 | 中國文化 |
原載於《建道通訊》209期,2022年10月,頁5-6。
作者簡介
廖炳堂
副院長(學術)
作者簡介
陳智衡
神學研究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