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專欄】亞奎那屬靈美德觀的時代意義 / 郭鴻標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三章13節提出信、望、愛三種基督徒生命的特徵。在神學上,信、望、愛被稱為屬靈美德(divine virtues,或譯神聖美德)。屬靈美德源於上帝的恩典,並非自然本有。當人領受上帝恩典或參與上帝恩典的時候,就分享這些屬靈美德。

在多瑪斯·亞奎那(Thomas Aquinas)的理解中,信心是三種屬靈美德之首。沒有信心就沒有盼望,也談不上愛心。信心牽涉相信上帝的意志行動,因此,信心是最基本的屬靈美德,所指向的終點是永生的福樂。亞奎那以希伯來書十一章1節「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作為將信心與盼望連貫的橋梁。信心是一種對永恆方向的渴望,盼望則是一種對所信的內容的期盼;至於愛則是成就信心和盼望的力量。愛並非屬靈美德的本質,卻是其根本和背後的動力。

屬靈美德與四樞德的結合

亞奎那對愛心的重視,促使其在解釋因信稱義(justified righteousness)的時候,加上愛的行動,使人達至真正的義(becoming righteousness)。不過他仍然以信心作為屬靈美德之首,以因信稱義作為成義的根本。在信、望、愛三種屬靈美德之下,亞奎那建立由柏拉以降的四樞德(cardinal virtues):智慧(prudence)、勇敢(courage)、自制(temperance)、正義(justice)。亞奎那並沒有忽視這四樞德以外的美德,不過以這四種為核心。他認為智慧是開啟其他三樞德之門,智慧本身是理智上和道德上的美德;雖然智慧沒有決定我們的道德責任,但卻為行為設定計劃,與自然律相符。勇氣是在危難中的堅持,亦包括忍耐;勇氣並不等同侵略的性格,真正的勇氣並不是侵犯他人,而金口是在危難中不退缩。自制指控制個人的情欲及享樂,是以理性調校感觀上的欲望,與禁欲不同。正義指以合理態度對待他人。

神聖規律與自然規律的平衡

亞奎那根據信、望、愛三種屬靈美德和希臘文化中的四樞德,建立起拉丁神學的倫理場神。四樞德是所有理性受造的人共有的,這靈的美德則惟有藉超自然的上帝恩典才能證到。亞奎那的倫理觀提示我們,不能隨便善基督徒與非基督徒的界線淡化。他沒有採用一種二元對立的觀點看屬靈與屬世,卻以屬靈成全屬世,恩典成全自然的觀點發展其神學。亞奎那對律法的分析,充分表現他平衡的思想。他將律法分為四大類:永恆律、自然律、人的律、神聖律。永恆指上帝作為宇宙一切觀念的原則,乃其他三種的根基。自然律由永恆律引伸出來,根據人的理性辨明其對錯;而人的理性亦參與在上帝永恆的理性中,因此會人按著理性而行,便能上應於天。人的律是人類根據自然律,按理性設定實踐的規律。神聖詩是對基督徒有效,指向永恆的善;而自然律则指向社會短暫的善,或公共的善。因此,我們不應隨便將適合基督徒的神聖律加諸社會;同樣,亦不能將人的律取代神聖律,勉強基督徒接受。

分工合作的社會倫理建構

近年,有關心文化及社會政策的基督徒嘗試從公共理性的進路陳明傳媒賣弄色情、政府提出合法化等活動對整個社會的影響。這種做法有如亞奎那及自然神學嘗試由自然律引伸一些世人所共同接納的倫理標準。筆者認為基督教社會倫理須要參考亞奎那的觀點,建立一種回應潮流文化及社會政策的神學倫理礎。教會在社會倫理的建構工程中,一方面須要循公共理性、自然規律的進路,建立一種普遍有效的倫理判斷;另一方面亦須要循聖經、教會傳統,屬靈經驗,建立一種從基督教神學出發的社會倫理判斷。

原載於《建道通訊》131期,2003年4月,頁6。

作者簡介

郭鴻標

副院長 (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