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的話】倒空自己,充滿基督 / 蕭壽華

華人敎會的屬靈傳統對「破碎自己」和「倒空自己」有很深切的追求;敬虔的人渴望從倚靠自己、信任自我的障礙中釋放出來,好讓聖靈完完全全充滴個人的生命。可是另一方面,因著輔導學的興起,人們愈來愈意識到要建立健全的自我觀,要鼓勵人學習肯定自己、欣賞自己;在過程中因發現傳統上「破碎自我」的觀念,會被曲解為「否定自我」,而在有意無意間排拒前者。今天華人敎會需要的,是重新確立「倒空自己」的屬靈定位,為信徒指出一條合乎聖經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的靈命成長路線,同時,敎會也要小心辯察,別讓肉體中的老我在「肯定自我」的包裝下,不知不覺間蠶食我們屬靈的生命。

當事奉產生果效時

每個事奉神的人都盼望自己所作的產生果效。可是事奉者的情緒往往受制於他如何理解自己事奉的果效:感到有果效時便快樂,感到沒有果效時便自怨自艾,而在主裡的喜樂與平安,也深受這種情緒影響。今天不少牧者害怕傳講喜樂的信息,正因為自覺自己也是經常不快樂的人。

以利亞先知在迦密山上被神大大使用,產生明顯的事奉果效,但是很快便落入極度低沈的情緒中。神兩次詢問:「你在這裡作甚麼?」他重覆地回答:「我為耶和華——萬軍之神大發熱心……只剩下我一個人,他們還要尋索我的命。」以利亞表露出一種「一切都在乎我」的心態:「既然天下只剩下這個我,而這個偉大、事主熱誠的我也在瀕死邊緣,這個世界也就沒有盼望,我因此也不再有絲毫的快樂。」當人親眼看見自己所成全的果效,成功曾經與他親近,這人也更易於傾向認為「一切都在乎自己」,一切都是仰賴自己。神卻要讓人知道,一切都在神的掌權中,而不在乎哪一人,因此祂吩咐以利亞回大馬色去,膏立哈薛、耶戶、以利沙……因為神仍掌管一切,事工的成敗根本不在乎以利亞。

我們的事奉所以產生真正的果效,是因為那次的事奉我們放下了「我」,讓神可以不受攔阻地在我們的生命中工作。若我們誤以為是「我」的功勞,那次成功的經驗便會阻礙下一次成功的出現。惟有當我們在成功中深刻地意識到,成功原來正是因為沒有了「我」,我們才可以讓祂繼續在我們的生命中工作,不斷產生屬靈的果效。

事奉的人經常因著察覺自己的軟弱,諸如智力的不足、身體的病患或性情的限制等而情緒低落,憂悶終日——因為我們以為神的工作在乎「我」。但保羅説    「我為基督的緣故,就以軟弱……為可喜樂的」(林後十二10),他又説:「身上常帶著耶穌基督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林後四10)因為他知道生命所能彰顯出的大能,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所以他不介懷自己軟弱,並且在看見自己的軟弱時,仍可快樂!

當受群眾擁護時

初事奉神的人總是戰戰兢兢的,極需要別人的鼓勵與肯定,以建立起事奉主的信心;然而這種信心可以是對神的信心,也可以是對「我」的信心,又或者是二者的混合體。事奉主的信心若是建基於別人對自己的擁護與尊重,「我」必然會壯大,並且內心會不斷貪婪地搜取更多的擁護與尊重,以維持這個「我」的自我肯定。福音書多次記載主耶穌受群眾擁護時,出現些不尋常的回應:在彼得岳母家中,合城的人聚集要得祂的醫治,次日早晨祂便避開群眾,獨個兒到曠野去,在禱告後,出乎門徒的意料之外,耶穌宣告要離開這處受擁戴的地方,到別處去工作。(可一29~39)另一次當極多的人與祂同行,擁著祂的時候,祂沒有大步踏前,享受這個光彩的時刻,卻轉過身來,説一些好像要拒絕群眾的話:「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路十四25~26)

不少牧者曾有這樣的經歷 在多個主日晚上,當一天的勞碌過去,弟兄姊妹前呼後喚的情景仍圍繞心頭,心思仍回味著信徒對自己的讚賞與感謝,一絲絲的孤單感卻突襲心靈——-原來群眾的接近與擁戴並不能真正滿足心靈所渴慕的親密關係,當一切復歸平靜時,內心實況便浮現。

惟有當人回到賜他生命的主面前,毋須懼怕沒有一個受尊重的「我」,只是以一個原始、真誠的「真我」親近祂,才會感到與神親近,感到與神獨處時奇妙的親密關係。

主耶穌愛護群眾,卻不容群眾的意願控制祂,也不讓自己的滿足建築在群眾的擁戴上。「有許多人看見他所行的神蹟,就信了他的名,耶穌卻不將自己交託他們;因為他知道萬人,也用不著誰見證人怎樣,因為他知道人心裡所存的。」(約二23~24)主明白群眾並不可靠,不把自己交與他們。

當具備認可資歷時

事奉的人會渴望自己可以在事奉中成長,這關注是極其重要的,可以讓生命不致於停滯不前;然而當個人事奉主的年資愈長、學歷愈高時,不錯是可以更被信任,承擔責任,但此時「我」也愈容易在其中伺機而行:當要評論某事某人時,內心卻是要證明「我」比他強;縱或是客觀的分析,也失去了以愛的動機引導個人的思想與分析。

我深刻記得自己在一次研討會中,當聽到一位很年輕的專業信徒,向我們一群牧者分享一些事情時,我察覺自己內心竟以一種尖鋭批判的態度,回應對方的講話。或許我內心的評論是對的,但我其後想,若他是我的兒子,我必然會有不同的反應;我會盼望他講得好,渴望他能明白自己的是與非,可以在其中成長,我一定不會單單按他所説的作出批判。或許在陌生環境中,當自我感到不安,要在群體中獲得肯定之時,就更難按著「凡所作的,都要憑愛心而作。」的真理而行。

保羅説他過去曾經憑著外貌(肉體)認過基督,但如今卻不再這樣。他學會了不再憑「我」的成就衡量個人的價值;也不容許自己既有的「資歷」減弱了他對人的愛心;因為他以「在基督裡」的角度評論別人,或是評論自己。因此,他可以安然地面對別人的評論——「我被你們論斷,或被人論斷,我都以為極小的事!」這並不是説,我們要鄙視資歷,而是在資歷加多-點時,也就警覺多一點地把資歷奉獻給主,明白高資歷若不是在主的手中,可以叫我們失去基督!保羅説:他「不用智慧的言語,免得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emptied of its power)(林前一17) 。

主耶穌責備猶太人説,雖然祂自己是奉父的名來,但他們不接受祂,反而那些「奉自己的名」來的人,他們倒要接待。「你們互相受榮耀,卻不求從獨一之神來的榮耀,怎能信我呢?(約五44)他們不求從神而來的榮耀與稱讚,是因為他們「心裡沒有神的愛」(約五42)。當人從神那裡不斷領受神的愛,他的心靈便得著滿足。在一種滿足的心境下,超群的資歷,也可以看為「糞土」,為的是要得著基督,不讓基督十字架的能力失去效用。結果,他的生命仍能以基督為首,仍能以愛看待他身邊的強者與弱者。

To be saved from my-self,

dear Lord!

To be lost in Thee!

That it might be no more I,

But Christ that lives in me!

Refrain NOT I, BUT CHRIST!

原載於《建道通訊》128期,2002年7月,頁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