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的話】傳道的生命 / 張慕皚

十二世紀的聖法蘭西斯有一次帶著一個年輕的修士,到城中講道。他們在途中遇見一些有需要的人,便停下來幫助那些人;他們經過大街小巷時,也與很多人交談和打招呼。傍晚回程時,年輕的神學生大惑不解地問法蘭西斯:「你不是說要到城中講道的嗎?我們整天都沒有機會向群眾講道啊!」法蘭西斯回答說:「小子,我們已講了道。我們一邊走,一邊講道,路上很多人看見我們,他們都留意我們的一舉一動。我們只向群眾講道是不足夠的,除非我們一邊行一邊講道。」

真的,我們的生活就是一篇講章,是好是劣,別人一看就知道。

英國釋經講道大師摩根(CampbellMorgan)的四個兒子都是牧師。有一次,當他們全家都在一起時,一位到訪的友人便問其中一個兒子侯活(Howard):「你們家中誰是最好的傳道人?」侯活毫不猶疑地直指母親:「是她!」

不錯,活出真理的生命,就是最好的傳道人。

神學教育是訓練傳道人的事工,目的不單要訓練他們精通聖經和神學,更要操練他們成為活出真理的傳道人。這樣,他們才能有效地牧養教

會和影響時代。聖經中和教會歷史中的先賢先聖能夠蒙神重用,乃因為他們是道成肉身、實踐真理的人。

舊約中的但以理能有效地在傲慢的外邦君王面前,見證耶和華神的權能和偉大,就因為他是一位具有美好靈性(但六3),在真理中站立得穩、又不妥協的人。

但以理以生命傳道

但以理書一開始,就給我們看見但以理在外邦人中成功地傳揚耶和華神的祕訣。

首先,但以理是一位懂得分辨文化的人。他是一位敬虔的希伯來人,但沒有在不認識耶和華的文化中掀起敵對文化,而且更讓自己融入當地文化,成為一個入世而不屬世的時代見證人,這實在是不容易的事。

另外,巴比倫宮廷刻意要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歸化巴比倫文化,在思想上改造他們,要求他們學習巴比倫的文字語言;而在宗教的認同上,更將他們帶著濃厚屬靈氣息的名字,改為滿有外邦宗教色彩的名字。「但以理」意即「神是我的審判者」,被改為「伯提沙撒」,意思就是「迦勒保護他的生命」;「哈拿尼雅」即「上主顯恩典」,被改為「沙得拉」,意思是「聽命拉亞古──月亮神」;「米沙利」是「誰像神」,被改為「米煞」,意思是「誰像亞古」。

但以理和三個朋友,都接受了上述兩項的改變,這因為他們沒有選擇。雖然如此,他們也沒有為此抗議,因為名字的改變只是外表的事,並沒有影響生命的本質,甚至後來但以理被委任為總理,掌管國中眾多通靈交鬼的術士(哲士)(但二1~2,二48),他也沒有推辭,可見他相信這工作並不影響他的靈命。

可是,當王要求但以理吃王所賜的膳食和酒時,但以理卻設法拒絕。因為當時的習俗顯示,一同吃飯即有團契和立約之意,而吃王膳、飲王酒則意味著與外邦人認同,接受外邦人的生活方式,對屬靈生命有巨大的影響,所以他拒絕了。後來,尼布甲尼撒王命令但以理的三個朋友拜金像,他們寧死不屈;但以理同樣在面對只向王祈求的命令也是寧願下獅子坑,仍堅持繼續每天向耶路撒冷禱告。他們這樣活出真理的見證,令神的名在外邦人中獲得尊榮。巴比倫的文化沒有改變但以理;相反,但以理的生命和持守真理的見證,卻改變了巴比倫的文化,幫助了當時的君王和大臣認識和敬拜耶和華。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以他們的生命,在外邦王朝中宣揚神的美德。

主耶穌訓練門徒以生命傳道

在新約中,神的兒子降世,也是要藉著祂的生命,帶來神的啟示;而這真理的啟示,首先是生命的啟示,其後才是命題式、字句上的默示。基督在世時到處傳道,祂不但用口傳講,更用祂的生命活出真理。一個有能力的傳道人,是一個追求像主一樣道成了肉身的人,因此,基督宣稱祂就是真理。

基督教導人,不但要人聽祂講說,更要求人學祂的樣式(太十二29),並要跟隨祂(路十四25~35)。而且,主耶穌在地三年多的時間,主要是悉心訓練十二個門徒,使他們成為福音傳遍全世界的基礎和先鋒部隊。主的訓練方法是先要他們與自己同在,一同生活。祂先要門徒在生活上認識基督(可三14),再差他們出去傳道(可六7),可見主耶穌在門徒訓練上的目標,是訓練一班能夠以生命傳道的門徒。

這種以「生命傳道」的神學訓練,是今天神學院需要關注的。西方神學教育在過去多年,均偏重課堂教學和「走讀」安排。這種神學教育的設計,往往忽略了學生的生活操練和靈性的照顧;要做到「以生命傳道」的神學訓練,學生的群體生活和靈性造就都是不可或缺的。在香港寸金尺土的情況下,實在不容易辦好「住院」的神學教育。而「建道」在這方面卻有神特別的恩典,可以做好全人神學教育和靈性的操練,祈望「建道」能善用神所賜的長洲校園和巿區中心,發揮健全的神學教育。

原載於《建道通訊》140期,2005年7月,頁2-3。

作者簡介

張慕皚

前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