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的話】再思「開荒、吃苦、火熱」 / 蕭壽華
建道神學院自從在廣西梧州開校以來,一直以「開荒、吃苦、火熱」為同學服事主的座右銘。早期的畢業生身體力行,在資源匱乏,環境惡劣的情況下,仍堅忍地事奉主,真實地活出「開荒,吃苦,火熱」的精神。時至今天,社會經濟情況改善,傳道人好像不大需要再「吃苦」,若不是作宣教的工作,「開荒、火熱」也好像已是過時的口號。然而開荒、吃苦、火熱的生命取向,理應是建道神學院新一代校友,及忠誠事主者繼續堅守的精神。當然,時代轉變了,這種精神的表達方式會有所不同,但其中的屬靈意義仍是一樣,我們仍可以從先賢的身上反思總結,在今天積極實踐。
開荒的信心
建道神學院五一班二十位畢業生,多年來成為後繼者的榜樣。他們是建從廣西梧州遷校至港的第一屆畢業生。當時香港的堂會不多,畢業生主要是要到海外開荒宣教,其餘的也是以宣教的心志,在沒有任何支援的情況下,在本地開荒植堂。這二十位畢業生,有六位前往印尼、四位往越南、三位到柬埔寨。他們只有單程的機票,大都是以破斧沉舟的決心申請「永久居留」。他們沒有考慮甚麼時候要回港「述職」,既不知何時可以回家,也不介懷以何處為家,單單憑著信心上路,任憑主的帶領。
開荒精神的背後,必然是一份對主堅定的信心。我曾經探訪一位在菲律賓垃圾堆填區中服事主的宣教士,堆填區附近住了二萬多極其期困的居民,每天以撿垃圾為生。那宣教士告訴我,他本是受一間差會的支持在那裡服事,其後差會要結束那裡的工作,但是他深深感受到那群苦困的羊的需要,因此在沒有任何經濟支持的情況下,留下開荒佈道,建立了一所小堂會。我站在那所充滿臭水的小禮拜堂內,內心肅然起敬,感受到一份被愛心燃點著的偉大的信心,感到神的榮耀從那裡照耀出來。
人容易以開拓「新事業」自誇,把榮耀歸己;而榮耀神的開荒精神,卻是建基在熾熱的愛與信心上。迦南婦人深愛她的女兒,不認她被鬼害得那麼苦,因此在禱告上與主「摔跤」,不肯輕易放棄,她愛女兒的心支撐著她的信心,至終蒙主施恩(太十五21〜28)。被稱為雲南省傈僳族人使徒的富善牧師(James O. Fraser),為傈僳人創立了文字,翻譯了傈僳文聖經,且引領無數傈僳人信主。他清楚見證,是神賜他愛傈僳人的心;他也深切地憑著信心,求神讓他在有生之年,看見數百個傈僳家庭信主。神真的按著他的信心,給他成全。
今天不單在宣教工場上,在香港社會不同的階層裡,也需要這種開荒的信心——以「永久居留」的決心,以熱切的愛情,以不肯放手的信心禱告,在飽受荼毒的少年人中,在備受賭博捆绑的基層中年男士中,或是在朝不保夕的勞工階層中,持續地開荒,不肯放手,直至看見主的光照耀他們。
吃苦、羞辱與犠牲
人無須自取苦吃,以為吃苦便是榮耀神的事。吃苦的意義在於愛,因愛人而甘心承受身體,心靈的苦楚。歷代聖徒吃苦的見證,比比皆是。今天的牧者、宣教士,往往不是因著缺衣少食而受苦,而是在各種人事相處裡受苦。現代社會道德敗落,破壞了無數和諧的家庭。子女父母不和,缺乏愛的環境下成長,產生各種破損的人格。新一代的牧者,宣教士,在與信徒,同工的相處裡,免不了要承受因別人或自己性格上的偏差而產生的衝突,誤會與傷害,不少人因而離開事奉主的路。學習在受苦中忍耐,在今天顯得格外重要。保羅說:「但願賜忍耐,安慰的神,叫你們彼此同心……所以你們要彼此接納」(羅十五5〜7),在失望愁煩之時,仍不會失去對神和人的盼望:「但願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信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使你們藉著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羅十五13)在吃過各種苦頭之後,仍然持守自己的良善,因著相信神,而仍然不失去對人的信任,相信祂的工作至終不受人的軟弱所攔阻,並且把自己的名聲地位、美名惡名交託在主手中,知道我們所需要的,正是由羞辱所磨練出來的謙卑之心。
我們常會密切祈求主讓我們可以為祂做大事,但我們卻不會求主:主啊,讓我為祢犧牲更多!也很少開自己,我曾經為主犧牲了多少?我們盼望可以為主作工,但主卻要在我們身上作工,要我們在吃苦和面對性時模塑我們的生命,因祂所最關注的,是要建立我們,陶造我們的生命。
常常火熱
歷代先賢一生持久、火熱事奉主的生命,常常吸引我們的心。他們所表現出來的,不是那種只熾烈燃點一刻的能力,而是歷久不褪色的耐力。生長於中國的包忠傑牧師,蒙神賜他九十七歲高齡。不少華人牧者均見證他不言放棄、及至暮年仍熱誠事主的生命。五十年代初因國內政治轉變,包牧師遷至香港,創辦「燈塔」雜誌,當時他發現在調景嶺有很多從國内出來的難民,他們不懂廣東話,難於投入香港社會,包牧師於是把握良機,邀請同工前往佈道,以他四川口音的國語傳福音,結果帶來極大的佈道果效。及後,他在加拿大及美國事奉,仍不忘華人的福音需要,多次主動邀請華人信徒,牧者前往北美華人中工作;加拿大早期開拓堂會工作的趙士昌牧師,便是因包師的邀請及支援,面前往沙省雷城開展華人福音工作的。包牧師長久旺盛的事奉熱誠,感染無生命投入事奉主的行列。
血肉之軀,又怎能長久不疲乏?又怎能常常火熱?聖經清楚說明:惟有等候耶和華的,才會重新得力。火熱的事奉生命,必然是人謙卑地尋求聖靈時常充滿之時,所顯明出來神超然的作為。舊約聖經許多人物,當被神的靈感動時,生命出現一種強大的動力,成就神要藉他們成就的工作。就如掃羅王聽見亞捫人如何威嚇以色列人的話,「就被神的靈大大感動,甚是發怒」(撒上十一6),於是把一對牛切成塊,傳與全以色列,號召眾民出來爭戰,因而大勝亞捫人。新約時代,神不僅偶然的感動人,而是把聖靈賜在人心,因此保羅說:「我也為此勞苦,照著祂在我裡面運用的大能,盡心竭力。」(西一29)保羅可以持久熱切地服事主,是靠著在他心中時刻以大能運行工作的聖靈,以致他可以盡心竭力地事奉主——沒有疲乏耗盡,而是在聖靈的活水江河裡,湧流不絕。
今天教會的事工多元化,活動頻繁,但生命聚焦的能力和祈禱的力量也因而減弱。事奉的方向不斷改變,產生的果效也難於持久。新一代傳道人的挑戰,是如何專注於神所託付的使命,領受聖靈的感動,保持長久熱切的動力,因而在某一個事奉的範圍內產生深遠的影響。
願神在現今的世代,繼續興起具備「開荒、吃苦、火熱」事主精神的忠僕,為主發出明亮的光芒。
原載於《建道通訊》131期,2003年4月,頁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