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的話】給成熟奉獻者的忠告/梁家麟
環視香港乃至普世華人教會,踏上全職傳道與宣教之路的弟兄姊妹,年齡有愈來愈偏大的趨勢。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不少獻身傳道的人都在十七、八歲之間,國內一些神學院迄今仍有入學新生不逾二十五歲的規定。但至八十年代以後,神學生的平均年齡卻不斷攀高,有些神學院在校學生平均超逾四十歲,而北美華人神學院的情況更為顯著,超逾五十者比比皆是。剛畢業的傳道人動輒四、五十歲以上,跟主任牧師的年紀差距不大。首度踏上宣教工場的傳教士,平均年齡亦超過四十五歲。
耶穌基督出來傳道時已三十歲,祂的門徒估計由十餘歲到三、四十歲不等;更不要說摩西和舊約眾先知、祭司等的蒙召年歲了,所以獻身總是沒有太晚的。或者應該這樣說:今天的獻身仍未太遲,但留待明天便太晚了。「將你最好的獻於主,獻你青春的力量…」
從正面的角度看,全職奉獻者年齡較長,表示他們的人生閱歷較為豐富,待人處事較為成熟穩重;牧養年長信徒較有信心和說服力。但從負面的角度看,他們的自我調節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將會減低;對上司的服從性和與平輩的隊工能力有所下降;可供專業發展的事奉年日也不夠長。譬如說,一位同工在五十餘歲才加入神學院任教,便幾乎不可能成為繼任院長的人選,因為沒有足夠時間栽培他掌握神學教育的方方面面,以及給予一展抱負推動改革。再者,在外頭工作和生活經驗豐富,不等於都能將這些經驗移到事奉之上;今天教會和機構的一個危機正在於未經過濾地將所有市場遊戲規則套到屬靈事工裡,造成最嚴重的世俗化。所以,閱歷豐富的傳道者得放下(to unlearn)昔日引以為傲的想法和做法,謙卑學習以屬靈觀點處理屬靈事務,才不致產生文化沖擊和衝突。
較年長的全職奉獻者,或許還有以下的情況,必須加以關注:
第一,他們或會少了一份註定感。中年以後才踏上事奉的路,並且多數是經過多番考慮掙扎,瞻前顧後,踟躕不定,才決定放下原有的專業和生活方式;因此事奉對他們的第一含義是生命裡出現了重大斷層,前半生和後半生之間有一道隙縫。這樣子的獻身,很難教他們認定自己在母腹中便已被揀選和呼召,上帝一早便派定他們做「列國的先知」,他們的人生只有一個可能性、只有一個上帝旨意。即或他們年輕時曾做過一次或多次獻身傳道的決定,過去的拒絕應召或多番延宕,也使得蒙召事件難言具壓倒性的影響。
人的際遇和抉擇使生命充滿偶然性。少了一份註定感,便很容易視今天的獻身同為個人偶然的選擇。今天做了這個選擇,若是感覺不好,明天也可以另選別個。人的選擇總是有錯的可能性,發現錯誤,便「止蝕」離場,退回原點,沒有甚麼大不了。北美某華人神學院的道學碩士畢業生,不當傳道的,或事奉兩三年便退回義工行列的,往往達八成以上。
確定上帝的呼召,並因這個呼召而重新認識自己,確定此生只有一個可能性,別無退路,這種命中註定感對全職奉獻者是非常重要的,捨此便無法在事奉崗位中堅持下去。我最喜愛的一首詩歌〈順服〉這樣說:「非我願做之事,非我願去之地,因我不配選擇自己的路…」
第二,他們會減少了一份無知無能感。知識廣博了,閱歷增加了,人便變得老練自信,遇事從容面對,談笑用兵,舉重若輕,這是難得的人生歷練。若是在獻身前曾在社會裡取得某些成就,獲得豐厚的經濟報酬和崇高的社會地位,那多年鍛造的自信和氣度,便是任何宗教套語(不斷宣稱「我無用,我無知…」)都無法抹煞否定的。
有健康的自我形象當然是好事。但一個在上帝和人面前缺乏自卑經驗的人,是很難有真正的謙卑的。不曾給上帝拆毀、毀壞和傾覆的,難以容讓上帝自由的建立和栽植。當我們不再對上帝說:「主耶和華啊,我不知怎樣說,因為我是年幼的。」我們也不再聽得進上帝的回應:「你不要說我是年幼的,因為我差遣你到誰那裡去,你都要去…我吩咐你說甚麼話,你都要說。」
有些較年長的獻身者乃因工作和生活裡的重大挫折,譬如患上重病、或生意失敗,才覺悟生活虛空,生命有限,然後踏上奉獻的路。這樣的人便會較為柔軟順服,靈命和性格的可塑性較高。
無論如何,年齡愈長,便愈是習慣既有的想法和做法,頑固執著,拒絕改變,這是所有人都難以避免的情況,即使已在事奉行列的資深牧者也常有的。我便常提醒自己,不要以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自恃,不要凡事率由舊章;向上帝開放,向未來開放。
第三,他們或會多了一份不安全感。前面兩點都是隨年齡而減少了的,這點則是增加了的。所謂不安全感,乃是指他們踏上獻身的路,總是首先經驗到一個又一個的剝奪和捨棄。這包括他們的專業和社會地位、生活水平,乃至在教會裡的原有角色。這些從「有」到「不復有」的經歷,總會沖擊個人的自我形象和社會身分,造成不確定的危機感。
我在大學階段獻身,畢業後只當了兩年《突破》編輯,便投身神學教育;從未在「世界」任職,也就是說從未賺取過市值薪酬,從未高攀過同輩人視為理所當然的生活標準。兒女小學唸鄉村學校、出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對優雅生活品味一無所知。回顧過去三十年,從未經歷過減薪或被迫降低生活水平,薪酬倒是不斷增加,所以心情愉快,為獻身者仍有如許豐富的生活而感恩不已。但身旁的同儕好友,若是中年事業有成以後才獻身的,卻得遭遇減薪百分之七十或更多的沖擊,生活條件得大幅調低,諸如放棄自駕車、無法應付子女入讀國際學校、不再有機會搭乘飛機商務客位、難以跟從前的同事朋友維持某種社交活動等等。要說上述都不過是身外物,不應介懷嗎?當然是的。連身外物都難以割捨的人,無資格談為主獻身。但這認信仍不掩它們是得捨棄的「紅塵」,每個捨棄都是真實的。
神學院有從北美回來的同工,他們多年來在外國生活,習慣開車由一點到另一點(door to door),不用携重物走遠路;如今得把從超級市場買來的物品,頂住攝氏33度的太陽,爬十五分鐘山路搬回學校,不能不說是一項鍛練。我個人沒有這樣的難處,但我尊重他們在經歷考驗時所表現出的勇毅堅貞,不敢嘲弄冒犯。
我們只能捨棄已有的東西,不曾有過的,談不上捨棄。對年輕時代便已踏上全職之路的人而言,捨棄的多數是一些機會或可能性;但對曾經滄海的成熟獻身者而言,捨棄的卻是真實可捉摸的事物,因而常常出現以下兩種反應:第一,試圖最大可能的保住既有的東西和生活方式,但這樣做便限制了能參與的事奉的可能性,造成扶犁後顧的困擾;行藏愈多,走路便愈滯礙,是以耶穌基督提醒門徒在傳道的路上別帶太多東西。第二,奉獻者既為能終於踏上事奉的路感恩,卻禁不住因多番給剝奪而產生負面情緒,自我形象與社交關係受虧損;並且不自覺期待所捨棄的東西能在最短時間內獲得上帝的加倍補償。要是在事奉上遇到不如意,成效跟原先期望有落差,便會產生怨懟的心,甚至懷疑所作的決定是否正確。
耶穌基督曾言財主進天國是困難的。不過在人眼中看為不可能的事,在上帝卻是凡事都能。年長的獻身者得先將自己交於死地,立志跟昔日生活一刀兩斷,變賣所有的跟隨主,方能置諸死地而後生,看到上帝的供應豐富,事奉生活原來沒有想像般困難,恩典填充了物理和心理的斷層。
並非所有成熟獻身者都有上述三個情況,但防範未然,及早檢視自己的心懷意念,祈求聖靈引導和更新,在配偶和友儕間建立一個既有諒解又能督飭的安全網絡,卻是非常必要的。
原載於《建道通訊》169期,2012年10月,頁2-3。
作者簡介
梁家麟
榮譽院長
最新文章
【新生見證】頃刻的呼聲 傾出一生回應 / 何能恩
2024 年 10 月 1 日
【新生見證】明燈指引 主愛綿延 / 容永進
2024 年 10 月 1 日
【新生見證】蒙召與回應 / 朱仲衡
2024 年 10 月 1 日
編輯精選
從梧州到長洲:建道神學院125年的挑戰與恩典 / 陳智衡
2023 年 10 月 1 日
微小教會的見證/高銘謙
2023 年 6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