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化之旅後記】交流了「學術」?交流了「生命」!/李美儀
踏進台灣清真寺大門,才看到裏面陳設非常簡潔。我們坐在散發濃郁羶香的房間,品嘗着暖熱的羊奶茶,難得的交流隨着友善的氣氛開始了。多年前我曾到東南亞一個穆斯林國家旅遊,當地大小清真寺林立,到處可見信徒依時往祈禱室朝拜,遊客只要衣着配合,便能夠入內參觀,開闊眼界,但當時我內心堅守着永不踏進他們的殿宇而選擇放棄。今次掛着「學術交流」的名義來到這兒,為何沒有過往的執著?難道只要不觸碰到「生命」,你我的「學術」可以交流,因為我們生命的主不是同一位?
清真寺的負責人及老師向我們介紹回教在台灣的歷史、信奉者的情況以及信徒朝拜的各項程序與意義。他們更帶我們參觀祈禱室,甚至進到女信徒不能進入的地方,可算徹徹底底將自己所有的與我們交流,不讓我們失望。這次遲來的認識,所領略到的不只是台灣人的待客之道;對方在回應與分享上的慷慨,讓我感受到他們所交流的是「生命」而不是止於「學術」層面。
事實上,在交談的過程中,我們並沒有太多的提問,主要原因,可能是對於回教信仰欠缺認識、要避免激烈辯論,又或者是深明為客之道。故此這次拜訪是「尋真」之旅,真正聆聽和認識他們的信仰綱領,也讓大家學習其生命中的「友善」、「接納」和「尊重」;是一種「生命」的交流。當別人願意敞開自己迎向我們基督徒,我們的「生命」是否又準備好展現在別人的眼前?是否能夠成為無聲勝有聲的最好交流?
以上的反思,正好與中原大學內看到的一句說話「知識可以專精,生命卻必須寬廣」[1] 相映照。中原大學是一所基督教大學,校園內的建築設計、標語教導,都帶着屬靈味道。進會客室前,圖書館館長先帶領我們參觀校園,給筆者深刻印象的是一個懷念中原大學創辦人張靜愚先生的展覽室,記述他那榮耀神的人生歷程。這展覽室設於圖書館外,主題是「得勝的生命」,鮮明的五個字,在這個知識的寶庫中先聲奪人,成為每位學生應該知道的歷史,更成為效法的對象。再一次讓筆者想起「學術」與「生命」兩者的關係,我們不能否定學術的價值,因為這也是生命中的一種產物,更奧妙之處,在於它是出自人亦能塑造人思想的一種知識。似乎有着知識,就是勝人一籌的秘訣,然而,刻在中原大學圖書館外牆的箴言卻提醒着:「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箴九10)。
來到淡水的真理大學,擁有多座英式建築,校園展館重現當年被外國管治的生活痕跡,讓遊人欣賞美麗風光的同時,能與台灣人一同回顧昔日片段。走進學校的深處,是喧鬧的中學部,下課鐘聲響起,學生們的起哄與叫嚷並不能喚醒已睡在墓穴裏的人。馬偕,一位真正為台灣人獻上生命,結出許多福音果子,敬畏耶和華的宣教士,就葬在這裏。記得在《宣教學概論》的課堂上,一位同學在匯報中講述有關馬偕宣教士的生平,對應展館中的相片,站在他與其他宣教士的墓前,深知這又是一個「雖是死去卻仍活着」的生命交流。一邊廂是莘莘學子在唸誦古詩聖言,另一邊廂則是用生命作例證的最好教材,得着的是「學術」的承傳,同時,亦蘊含一分源遠流長的「生命」交流。
這是我第五次來到台灣,卻是首次以交流名義到訪。幾天的旅程,嚐過這裏的小食特產,聽過學者們在學術上的分享回應,認識兩個不同的宗教,聽着團友們的人生歷程。認識了事,認識了人,認識了生命,本是一趟學術的交流,最後總結出一個滿是「生命」的交流。我和你,期盼「生命」都能與別人交流,同樣地,能夠盛載別人的「生命」。
註: [1] 寫在中原大學內的一塊牌匾上。
原載於《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61期,2014年5月。
最新文章
【新生見證】頃刻的呼聲 傾出一生回應 / 何能恩
2024 年 10 月 1 日
【新生見證】明燈指引 主愛綿延 / 容永進
2024 年 10 月 1 日
【新生見證】蒙召與回應 / 朱仲衡
2024 年 10 月 1 日
編輯精選
從梧州到長洲:建道神學院125年的挑戰與恩典 / 陳智衡
2023 年 10 月 1 日
微小教會的見證/高銘謙
2023 年 6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