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思與行:回望過去 / 李文耀

自1994年在一次敬拜讚美聚會中經歷主的恩召以來,我已在教會、福音機構和神學院事奉超過三十年。回顧這段旅程,我至今仍感到奇妙,不明白上帝為何揀選我去承擔牧養和神學教育的使命。如果非要尋找原因,或許是因為我喜歡思考神學與人生的問題。然而,我深信,上帝的揀選不取決於人的能力或條件。
年少時,我貪玩不愛讀書,學業成績差,每年能合格升班已是恩典。然而,我對人生問題卻有濃厚的興趣:為什麼我存在?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要成為好人?怎樣才算好人?雖然不愛讀書,但偶爾會翻開哲學書籍,卻總覺得艱澀難懂。預科畢業後,由於成績限制,我報讀了浸會大學的社會學系學士課程。意想不到的是,這三年的學習啟發了我,讓我培養起閱讀的興趣,並逐漸將其變成習慣。更重要的是,社會學幫助我明白,人生受社會、文化、經濟和政治等因素的影響。我特別喜歡研究勞資問題和馬克思主義理論,開始醒覺到個人的生活與社會階級、權力關係及意識形態之間的密切聯繫。
大學畢業後,我在中文大學修讀社會學碩士課程,專注研究國內的勞資問題。然而,1994年的蒙召經歷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方向,使我放下原本的發展路線。我明白,唯有耶穌基督的福音才能真正幫助人。為了準備全時間投身神學,我在正式入讀神學院之前,用了六年的時間在不同福音機構和教會服侍。同時,我也在晚上報讀建道的延伸課程。在眾多學科中,我特別喜愛系統神學,對其中的教義問題充滿與趣。我曾拿著加爾文的《基督教要義》,在中大校園靜坐閱讀大半天,內心充滿快樂與滿足。
成為全時間神學生之後,我接觸到更多聖經知識、神學討論和社會議題,開始更認真思考神學知識論、詮釋學、救恩論,以及福音與社關的關係。在郭鴻標牧師的指導下,我撰寫了一篇關於莫特曼教會論的神學碩士論文,深化了對上述課題的理解,並為我日後赴德國進行博士研究奠定了基礎。
回到學院教學後,社會上的各種事件促使我更加深入研究潘霍華的神學思想。近年來疫情、戰爭及天然災禍對全球人類的傷害,也推動我關注上帝與受苦的問題:與人同在的上帝也有痛苦的經驗嗎?如果有或沒有,這對基督徒的信仰和實踐意味著什麼?最近,我閱讀了Frank Woggon的 The Emphatic God(2024),其中探討了救贈與羞辱的問題。作者指出,現代人面臨的核心問題不僅是罪疚(guilt),更是因外在因素導致的羞恥(shame)。羞恥帶來的痛苦和影響極為深遠,這是過去我較少關注的,但現在逐漸意識到其重要性。
隨著人生際遇和經歷的不同,我對神學的興趣和關注也在不斷改變。這是自然的,因為信仰本就是人生的一部分。當人生遭遇各種問題時,人會追問信仰的真實和意義,而神學的思考便由此產生。信仰尋求理解(faith seeking understanding)正是這個意思。
我曾用「在運動場上跑步的人」這個比喻向朋友分享我的信仰體驗。自從決志信主那一刻起,我便踏上了屬靈的運動場,與其他基督徒一同奔跑。不知不覺間,我已在這條跑道上跑了幾十年。在這段旅程中,有時我充滿熱情,跑在人群前面;
有時卻因疲倦而落後。奔跑的過程中,我看見許多發生在信徒群禮中的人和事,有些竟與世俗無異,這讓我感到驚訝與難過。面對這些現象,我心中有許多疑間,卻未必能找到答案。在這運動場上,我祈求上帝賜我力量繼續奔跑,並保持對信仰與人生的思考熱情。我不祈求跑在人群最前方,只希望每一位在我身邊經過的人,能因我的分享得到安慰與鼓勵,並懷著喜樂的心繼續向前奔跑。
原載於《建道通訊》219期,2025年4月,頁18-19。
作者簡介
李文耀
神學系副教授
最新文章
點解要讀神學?教會與社會的需要 / 吳嘉輝、王雅文
2025 年 4 月 1 日
「乜嘢時代啊!仲去讀神學?」 / 葉松茂
2025 年 4 月 1 日
在年少時蒙召 / 楊小曼
2025 年 4 月 1 日
編輯精選
[電子書]困境與抉擇:「建道研究中心30週年誌慶」跨學科研討會論文集/廖炳堂、倪步曉主編
2025 年 1 月 2 日
從梧州到長洲:建道神學院125年的挑戰與恩典 / 陳智衡
2023 年 10 月 1 日
微小教會的見證/高銘謙
2023 年 6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