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傳四柱關係 / 曾景雯
差傳鐵三角——敎會、差會與宣敎士——之間的關係是很重要的,但必須加上神學院,攜手合作,建立一個更美好、穩定的四柱關係,才能更有效地推動差傳,因為神學院在普世差傳中亦肩負著重大的責任,扮演重要的角色。神學敎育不只限於訓練敎牧同工,也要裝備宣敎士、差會同工和福音機構的同工。今天,若神學院要回應世界和社會的轉變及需要,就不可不提高神學敎育和學術的程度。此外,實踐要與理論並重,才能裝備適切時代的工人,忠心服事神和服事人。
大使命的原則
耶穌訓練門徒的原則,是今天神學敎育工作的好榜樣,既要提供充實的知識和實用的訓練,又得著重個人成長和屬靈操練,將整全的福音傳遞給世人。耶穌吩咐門徒與敎會接續祂的工作時(約十四12,十七18),強調福音要傳到普天下給萬民(徒一8),而使徒行傳亦記錄聖靈引領耶路撒冷敎會突破自己的界限,到外邦人中間去傳福音。
耶穌基督在大使命(太二十八9~20)中,清楚吩咐門徒和敎會:「使萬民作我的門徒」(μαθητεύyατε πάντα τὰ ἔθνη),這是命令動詞(imperative verb),而其他動詞「去」「施洗」和「敎訓」,則指著如何進行這使命。從創世記至啟示錄,神要將祂的恩臨到萬邦,因此興起先知敎導和勸勉以色列在萬民中作光和見證,使萬民都有機會認識和歸向耶和華——唯一的真神。至終,神的旨意是要天國的福音傳給「各國各族各方各民」(啟十四6)。因此,這宣敎工作不單是差會和宣敎士的責任,更是整個敎會的責任,我們必須互相配搭成為福音伙伴,共同承擔宣敎事工。
若神學院忽略差傳敎育,就難怪不少敎牧同工缺乏差傳的意識和大使命異象,以致無興趣或動力發展差傳工作了。其實,神學院、差會、敎會和宣敎士可以採用多元方式,互相配搭,提供和加強差傳敎育,以幫助敎會建立有差傳異象和動力的敎會。
宣教訓練的合作
另一方面,宣敎訓練基本上是從敎會開始的,因為堅定地跟從耶穌作祂的門徒,生活化的福音信仰,成熟的靈命和個人品格,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培養出來。神學院的敎育,則必須繼續這實用的訓練,加強屬靈操練和個人成長,同時培育宣敎人才深入認識現代政治、世界和社會的轉變,研究不同民族並其文化及信仰,了解福音未得之群體的情況,將聖經神學應用到宜敎事工上,學習建立實際的宣敎策略。
此外,整全的神學訓練必須著重校園內的群體生活,透過不同方式學習隊工精神、人際關係與良好的服侍心態。校園外,在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如香港,神學生可以積極的接觸異民族、異文化的人,與他們相處和建立關係,藉此初嘗跨越文化的滋味。而神學生在不同敎會的週末實習,則增加他們參與敎會事工的經驗,同時學習與不同的人和敎牧同工合作,藉此更了解自己的恩賜。
宣敎訓練著重實踐,因此神學院可與差會互相合作,安排神學生到宣敎工場作為期八星期的宣敎實習,讓他們有足夠時間經歷跨越文化的衝擊和需要適應的地方;藉著宣敎士督導,學習在異文化地區生活與工作,更深刻地認識宣敎工作,吸取實際的經驗。神學院敎師亦可透過這種宣敎實習,探討宣敎工場和宣敎士的實況。資深宣敎士的分享與敎導有助宣敎訓練。最後,如果差會能安排宣敎士到神學院再進修,對宣敎士而言,實在是反省及更新宣敎心志與策略的良機。
我們活在這瞬息萬變的社會,為了天國的降臨和完成耶穌的大使命,的確需要彼此成為福音的伙伴(partners in the gospel)。各單位若能善用本身的特質與不同的功能,互相學習與合作,就能建立更有意義的差傳四柱關係了。
原載於《建道通訊》127期,2002年4月,頁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