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道.年青化/何鄭惜玉
根據入學處資料,2015年9月有52位全修生入讀建道,他們的入學年齡平均為29.7歲;而55位二年級生的平均年齡則為30.7歲。生活部規定新同學在第一學季盡量留院適應,第二季開始才安排到各教會作周末實習。
2016年1月,一年級同學們開始進入13個宗派的不同堂會中作單元一的周末實習,其中37位同學參與青少年事工﹙參圖一﹚﹔二年級的55位同學分別投入15個宗派的不同堂會中作單元二的周末及單元三的暑期牧職實習。這55位同學中有46位直接或間接是參與青少年事工﹙參圖二﹚。
同時實習部因安排畢業生之工場,發現2015年6月畢業的47位同學進入12個不同宗派的堂會中事奉,而他們事奉的堂會多為中大堂會﹙參圖三﹚,其同工團隊多由4至7位同工所組成﹙參圖四﹚。其中有19位畢業生專職在青少年羣體服侍﹙參圖五﹚。從神學生的實習及近期畢業生的入職及分析顯示,學院正努力不懈,裝備訓練合適教會的年青工人。實習部整理了這些蒐集資料,得到兩方面的啟迪:
一、學生年輕化的優與憂
年輕人精力充沛、肯拼搏,且對E世代有敏銳的觸覺,了解年輕同輩的需要,易於進入他們的心靈世界。年輕人入讀神學院,包袱較少,可塑性高。若沿用現今教會以65歲為教牧的退休年齡,他們最少也有35至40年的事奉生涯;若他們的事奉心志始終如一,事奉的壽命也相對地較長及較有連貫性,可成為教會未來的接班人。
近年香港教會正謀計策努力突破「約翰老化綜合症」﹙St. John’s Syndrome﹚[1] 的桎梏。因此,各教會紛紛致力專注青年人事工,為要挽回教會出現斷層的危機。建道致力為香港眾教會裝備更多優質的年青傳道人,確實是建道其中的一個使命。
然而,年青化的優點也有不足及令人憂心的地方。年青人閱歷較淺,遇到風浪承受力或嫌不夠、容易損兵折將;年青人視野不夠高遠、處事缺乏經驗,對教會未來過分理想化。年青傳道人面對複雜的社會政治議題、處理教會的懲治個案及加上教會各方面的要求,如牧養、講道、教導、領導及佈道等等繁瑣的事工,令他們疲於奔命,易產生挫敗感。因此,學院在常規的課程訓練外,更要加強神學生在品格及靈命上的培育,積極地督導同學的實習事奉以彌補年輕人不足之處。
二、實習系統化的廣與窄
學院設有三個緊密的實習單元系統、環環相扣,為學生提供各方面的實習操練。單元設計要求同學循序漸進,先從廣的層面始,讓同學涉獵各類型的事奉,如佈道、肢體關顧及輔導、帶領敬拜、宣講教導,及領導與行政等,然後轉移到較窄及較深入的層面。簡言之,先從觀摩到落實參與、從探索認識不同羣體的需要到了解個人的負擔,這個進路對年青學生認識自己恩賜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過程。
因此,學院極需要教會牧長的配合支援,並樂意抽空悉心督導這羣年青神學生。同學們透過合資格的督導人的「埋身」關懷及悉心指導下,視野得以擴闊、事奉技巧得以提升,且能堅固他們的事奉心志。還有,同學在校內均得到關心小組老師的關顧,再加上實習部對每位同學密切的關注與適時的跟進,為同學提供一個能彼此分享交流的平台等,這都成為年青神學生從課堂的理論到堂會工場的操練不能缺少的配套。
學院近幾年有意建立一個年輕化的形象,以期補足教會現在及未來的需要。這裏只從實習部狹窄的角度,配合學院整體的發展,共同塑造新一代的傳道人,為教會注入更多年輕的新力軍。
[1] 此詞乃教會增長學者Peter Wagner借用使徒約翰年老時被放逐到拔摩海島渡過餘生,來描繪教會老齡化的現象。
原載於《建道通訊》183期,2016年4月,頁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