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堅尼系數」看香港教會堂會規模的不均(摘要) / 陸志明

香港歷次教會普查都顯示了一個顯著現象,就是香港教會堂會規模的不均,即小型及中小型堂會很多,崇拜人數卻佔全港堂會總人數相對地少;反之,大型及特大型堂會很少,但崇拜人數卻佔全港堂會總人數相對地多。

根據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在2004、2009及2014年「香港教會普查」的統計數字,建道神學院拓展部量性研究組繪製了上述年份的堂會數目累 積百分比、相對崇拜人數累積百分比的羅倫兹曲線(Lorenz Curve),計算了香港教會堂會規摸的「堅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2004、2009及2014年的系數分別為:0 .493、0.523、及0.530。

「堅尼系數」普遍用作社會上貧富不均的指標。大多數情況下,其數值都在0至1之間:系數越接近1,貧富不均越高;反之,越近0,則不均情況近乎零。以教會崇拜人數而言,系數越接近1,表示很多崇拜者集中在少數教會內;反之,越接近0,崇拜者較平均地分佈在各堂會。

在2004至2014年之間,香港教會堂會規模的「堅尼系數」穩步上揚,顯示堂會之間崇拜人數的不均越來越大,即全港教會的崇拜人數越來越集中在少數大型及特大型教會之內。

本港華人教會中,有些宗派都各有特大型堂會,與宗派內別的堂會的人數相差甚遠。故若系數顯示教會有某程度的堂會規模「不均」,絕不為奇。問題只是該系數的數值是否偏高,及是否保持平穩。

若以財富方面的貧富不均而論,究竟不均較好抑或沒貧富之分較好呢?若全部均平,而個人附加的努力,全不會增加任何收入,會否導致人們不思進取? 教 會 堂 會 規 模 「 不均」,是否反映本港地區性的需要,抑或反映資源不均?是否應考慮聖經所說「乃要均平」(林後八14)?抑或是「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太十三12)?「不均」持續加劇,是否教會之福?是否對香港教會整體發展有利?

以上僅為〈摘要〉,全文已上載於建道神學院網站,請參www.abs.edu>教學及研究>量性研究組>量性研究報告。

本研究蒙「量性研究組」統計實務義工Apel梁敏霞姊妹協助,謹致謝意。

 

更正啟事
《建道通訊》2015年10月第181期的〈教會籌建安老院舍的再思〉一文出現以下幾處手民之誤,合更正:
1. 頁22「2)基督徒」段內的算式漏植「x」號,應為「5.3萬x 8.3% = 4,400個」。
2. 頁22表二「安老宿位需求」一欄誤植以「萬」為單位,應是以「千」為單位。
3. 頁23最末段的註腳8符號誤植位置,它應置於同頁首段7.38一數的後面。
上載於建道網頁 (www.abs.edu) 的量性研究報告及建道通訊電子版本均為正確版本。

原載於《建道通訊》182期,2016年1月,頁13。

作者簡介

陸志明

量性研究組主任(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