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成長營後感】攜手進牧場  牧養主的羊

實習部每年都為應屆畢業同學預備一個成長退修營,為他們將要出工場事奉打下堅實的基礎和預備。今年的營會在4月10至11日﹙五至六﹚舉行,以「攜手進牧場,牧養主的羊」為題。以下是一些同學在營會後的撮要和感言。

院長的叮嚀──等候上帝.重新得力
郭健楠 道學碩士

「上帝所稱讚的僕人,是忠心順服,而非聰明醒目」,此乃筆者在院長的叮嚀中,最深刻的一句說話。

梁院長以以賽亞書四十章27至31節勉勵我們,要等候上帝,方可重新得力。梁院長強調「等候耶和華」是聖經中經常出現的主題,而且更常以「專心」等候耶和華的句式出現。聖經作者強調的「專心」,某程度上反映信徒在等候上帝的事情上時常不專心,這或許因為上帝常常保持沈默使然。梁院長指出,在等候時容易因懷疑而產生的情況﹕自己編造「上帝的故事」,拼合生活的各種經驗,指出乃是上帝的各樣印證云云。

梁院長提醒我們要守護自己所站的位置,肯定傳道人的身分,以人的工作、代禱為榮。末了,梁院長對將進入工作的我們有以下三方面提醒﹕

  1. 調理生活的規律:面對事奉中未可知的地方,傳道人要懂得調理生活的規律,盡力維持一個有紀律系統化的生活,以分辨自己能力所能控制和不能控制的事。
  2. 專注人的工作:即或重重複複,傳道人仍要專注人的工作,尤如母親的成功是來自子女的成長一般。
  3. 努力為自己創造傳說:快樂從挫敗而來,滿足感從艱辛而來。為自己的事奉,製造可傳講的故事,叫我們直到謝幕的一刻也無愧。

聽着院長的叮嚀,筆者感觸四年裝備匆匆過去,但我們都被上帝所精心安排的課程塑造了。「上帝稱讚祂僕人的,是忠心順服,而非聰明醒目﹗」感謝主!幾年的神學裝備塑造的不是一班聰明醒目的雇工,而是一班開荒、吃苦、火熱的僕人。願我們專心等候上帝,重新得力,在事奉中游刃有餘,如鷹的飛翔,走得遠,走得好。

苦與樂 —— 新舊同工
林璐芸 神學士

「上山原是為了下山」,作為2015年快要離開校園的畢業生來說,我們算是學滿了師。然而我們都知道這四年的神學裝備並不能完全把我們的刀刃磨得峰利,我們還有許多不足的地方,進入教會成為傳道人,才是我們考驗的開始。

在「從畢業到工場的苦與樂」的座談會中,宣道會信愛堂堂主任林瑞興牧師和我們分享了「新舊同工的關係和相處」,他的建議對我們這初出工場的同工十分有幫助。他認為教會宜釐清新到任同工的職責和角色,並給予他一年的適應期。同時,林牧師建議我們在到任的第一年,最好是「少說話,多做事」,宜多聆聽、多留心、多觀察、多思考,不宜對教會或所屬事工現有的運作有意見或批評,現有系統是怎樣運作的,就繼續努力去維持和優化有關運作。因此,在未取得眾同工及信徒領袖們的信任或愛戴之前,新同工不宜輕言變革,以免衍生多個問題及引發爭議。

此外,林牧師也提醒新同工宜努力認識、掌握及適應直屬上司(堂主任)的風格,以免產生不必要的誤會,更要和其他同工保持良好關係,凡事謙卑,保持笑容,尊重別人,不與人計較,不逞強,不突顯自己,尊重教會現有的體制、章則、信條及運作模式,這樣才可以成為人見人愛的好同工、好傳道。

光榮的召命
郭海笙 神學士

在陳加恩長老的分享中,他身體力行的以其母校的制服為例子,說明其中對他的光榮感。他勉勵我們一班準傳道也應如此,對自己的呼召、工作和使命都需以同一態度去詮釋。現實中有很多困難,可能不被重用、不被理解,又或是事奉中經歷很大的成功,無論光景如何也得專注在神交付的使命中,並以光榮的心態去努力,常常記得教會是一班軟弱人聚集的地方,大家也是蒙恩的罪人。

而因着這個想法,講者亦勉勵我們由神學生到畢業的轉變中,不可忘記順服的功課。陳長老以其商界的經驗,分享他曾遇見的手段和做法,鼓勵神學生在畢業後尋找事奉崗位時的心態,應該以順服神的帶領為依歸,並不以待遇、成就為選擇的方向。

筆者認為,講者以身作則的分享,實在是個很重要的提醒。因為傳道的工作正正就是順服基督的使命,即使前路未如心中所想所求,仍需好好順服。在尋求工場、事奉不被重用,或是在崗位上不能得心應手時,更需要順服。在聖經中的先賢先聖面對的逆境,常常是神鍛鍊人的場所,唯有順服神的帶領,才能在當中有所成長和學習,盼望自己將來承擔牧養職事愈來愈久時,更能透過順服而被神親自牧養,在職事中持續成長。

初出茅廬的張力
陳日輝 道學碩士

曾於元朗浸信會擔任執事會主席十多年的陳紹豪執事,與我們分享教會領袖與新同工入職時的張力,其中一種張力是傳道人的身分與教會肢體身分的重疊。舉例說,當傳道人出席弟兄姊妹婚禮時,有長執會感激你的到來,視同工出席是對教會肢體的一份支持。但同時也有長執認為出席婚禮是傳道同工的工作範疇之一,他們只是在上班而已。這些張力,也就成了初出茅廬的傳道人適應的地方。

作為信徒領袖的陳執事分享他對傳道同工的期望,他希望同工能和長執們建立互相牧養的關係,不只談公事,也可互相關心體諒;能以生命影響他們的生命,激勵他們更委身事奉。當然,少不了的是着重聖經教導,作屬靈方面的提醒。陳執事又分享到在今天的信徒領袖隊伍之中,往往有好些背景比較強的人,例如有高學識或神學背景的、身經百戰的,甚或從前是傳道同工的導師,要好好牧養這樣的信徒領袖委實不易。他建議同學們我們不妨對長執們了解多一點,以至能更有效地牧養他們,最要緊的是自己作好榜樣,以實績來贏取他們的信任和尊重。

聽罷講員的分享,深感到「以生命影響生命」這句說話對我們這班準備進到工場的人之重要。筆者想,除了我們在學院的成績表外,我們在牧養或教會事工等方面的確沒有甚麼「往績」可以給別人看。唯有我們的生命才是隨時隨地可以讓人見到的。傳道者是以道來教導、餵養羣羊,但耶穌也曾提醒門徒:「樹壞,果子也壞;因為看果子就可以知道樹」(太十二33)。沒有像主的生命,便沒有生命的道,所傳的也只會淪為空話而已。

牧者生命的反思
郭文康 道學碩士

營會中,香港基督教崇真會深水埗堂堂主任李振康牧師,以腓立比書二章5至8節中耶穌基督柔和謙卑的榜樣,幫助參與者反思自己在不重身分、自覺為僕、放下身段、接受安排、甘心受苦五方面的反思。很多新任傳道人在牧職中將要面對大小不同的挑戰,他鼓勵畢業同學以上述的五個素質(或心態)去面對,作好心理的準備。

李牧師提醒我們要記得自己是個新手,經驗不足。在畢業生中,有些可能是已經上教會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或是事奉經驗已經頗為豐富的。然而,在牧會的工作上,畢業生仍然是新手。李牧師提醒我們,即使已預備工整的講章,在人生經驗不足的情況下,仍對講章有影響。

這對筆者有莫大的提醒,即使完成三年的神學裝備,實習已超過兩年的時間,但在牧會上,自己仍只是一個新手,要抱持一個謙虛的心學習。面對着背景、經歷、性格及需要差距甚大的會眾,我們只能靠賴恩典,摸着石頭過河吧。

另一個讓筆者對李牧師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他總以一個正面的態度來面對事奉中的困難,他分享自己過去講道時曾被批評,但之後努力改進的經歷。這種正面的態度,是生命素質的流露,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李牧師再三提醒我們,當被調配到一個不擅長的崗位時,不要表現得沮喪,反而要存心順服,因為這是上主所給的訓練,也是因為教會有確實的需要使然。

願主帶領2015班的同學在未來的事奉中榮神益人,完成祂的美意,阿們。

與神同行Prayer Walk
關慧詩 道學碩士

畢業營的第二天,早上敬拜過後,便是我等待已久的個人與神同行的寶貴時間。當日雖然天陰下雨,但沒影響我渴想與神同行的心情,更感謝神已為我預備了一件雨衣。穿着雨衣帶着紙筆,在雨中一步一步的與神同行,並看着靈修經文,提摩太後書二章1至3節﹕

我兒啊,你要在基督耶穌的恩典上剛強起來。

我感到神親切的向我說話,祂要我在基督耶穌的恩典上剛強,不是軟弱。

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訓的,也要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

讓我想到營會內不同講員豐富的教導,特別想到是學習謙卑,耶穌基督是我們學習柔和謙卑的榜樣。經文又表示要將所得的也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這讓我想到教會內忠心服侍兒童的導師們,內心隨即想到要將主所託付我的去建立、造就及祝福他們。當我邊行邊想,突然眼前有一棵倒下的大樹,腦內便想到困難,想到我們的服侍不會盡都順利,總有困難的時候,於是我便在倒樹前停下並思想,再看看經文。

你要和我同受苦難,好像基督耶穌的精兵。

讀到這節經文,我即時感覺內心深處有點抗拒,因人本性不想受苦,不想經歷逆境,但前文卻提醒我要剛強壯膽。當我開始撰寫靈修札記時,天仍下着雨,我只穿着雨衣在戶外行走,當要從袋中拿起紙筆書寫時,內心感到很不方便,因雨點不停的滴在紙上。但當我專注書寫時,這些阻礙好像不再成為困難了,因專注書寫的過程,不方便的思想漸漸消失了。這過程讓我再一次被神提醒,當我投入在神所要我做的事情中,焦點會被轉移,雨點的攔阻不再是我所關注的了。然後我選擇了繼續在雨中與神漫步,因有神同行,無懼風雨,這讓我明白到晴天、雨天都有神同行。我愛在晴天與神同行,但也要學懂在雨天享受與神同行。

感謝神讓我在這畢業營中與祂同行,並得着祂親自教導我預備面對逆境的心靈﹔在服侍中,不論是享甘甜或受苦楚,祂也時刻與我同在同行。

從個人到同行者的甘甜—— 事奉人生中最緊密的同行者
陸嘉雯 神學士

郭奕宏牧師回顧他四十二年的事奉生涯,發現從起初直到現在,甚至餘生仍然與他同行的,是師母和家人。他提醒同學們在事奉中尋找同行者之餘,也要好好處理自己的家庭及婚姻。因為在事工中所接觸到的同行者,未必能與你一直同行。他更提到在事奉的旅程中,由於要拓展教會,家庭也經歷許多環境上的改變,付上代價與他一路同行,有時候甚或會因為個人的疏忽而傷害了一直同行、伴隨他的家人。

郭牧師提出同行者應有的三個特質︰

  1. 與你肩並肩的人︰與你有同一方向,同一目標、使命、異象。可能是長線也可能是短線,但要找一個能認同你的人。你的家庭肯定要是與你同一方向與目標,郭牧師特別給已婚的同學提醒︰當你準備進入工場時,你的家人是否與你一樣準備好?
  2. 與你背靠背的人︰即使大家有共同方向和目標,也未必能同在一處同工。但大家仍可彼此支持,「撐住你」往前走下去。
  3. 與你面對面的的人︰面對面的關係,不單可以交心,更可以對質。事奉的年日愈久,愈不容易找到可以進入你內心世界的人及願意與你對質的人,人會愈來愈孤單。

聽過牧者的分享,感到事奉的路真的不能孤軍作戰,需要神,也需要同心同行的人。郭牧師在分享中也提到「人若不能接納自己,更不能面對親密關係,甚至影響與人同行之關係。」同時又提到「比較是破壞關係的元兇」,要留意不要與別人比較,尋找自己的恩賜、專長,並靠上帝發揮得最好,這叫我們在準備進入工場之先,先預備健康的心理素質及自我形象,同時也要好好認識自己及與我們同行的人。

願我們帶着健康的身、心、靈,一同「攜手進牧場.牧養主的羊」。

作別人同行者的四元素
林秀芳 道學碩士

香港基督教癌症關懷事工聯會主席兼77班校友陳一華牧師,按其多年牧養經驗與我們分享,要成為別人的同行者,須具備四種元素:

  1. 以人為本:首要考慮被關顧者的需要,了解他做某決定背後的原因,順其抉擇繼續關心他;除非他的決定對別人和自己具破壞性。
  2. 放下身段——回應別人前,慎思自己有否易地而處,小心語氣態度,免得聽者感到你在說「風涼話」。
  3. 甘付代價——除了口頭關心,須有具體行動。台上台下言行是否一致,會直接影響會眾對你尊重與否。
  4. 隨時候命——既然神賜傳道職份,當會友生病或有心事時,須二十四小時候命,義不容辭。

陳牧師強調,要與同行者維繫關係,最重要是有心、誠意和珍惜彼此的關係,對方會感受得到,銘記於心。他的分享對身為準傳道的我來說,是很寶貴和重要的提醒,也引發我對「愛」的反思:

愛的元素

傳道人與不同恩賜及氣質的同工配搭,牧養性格迥異的弟兄姊妹。陳牧師的分享提醒我要緊記和尊重天父所創造的每個生命都很獨特,不能以自己那一套思維強行加諸對方身上。在牧養的過程中,不是要弟兄姊妹跟我一模一樣,乃是先認識個別弟兄姊妹,了解他們的想法,代入其處境,才能明白他們的需要,關顧守望他們,與其同行,並適切地餵養他們。與此同時,他們也會感到被尊重,被欣賞,被明白,這些正是令人感到被愛的重要元素。

愛的行動

此外,愛不單停留在言語上,乃是真誠地從心而發出的具體行動,須付上實質的代價,包括時間、心力和體力,這才讓對方感受得到、看得到這份愛。這令我憶起十一年前在醫院動手術時,一位牧者於百忙中前來探望慰問,那份為牧的心腸,那份恩情,至今仍歷歷在目,教我銘記於心,對他存着一份敬重。求主在我往後的牧養路上,賜我這份為牧的心腸,並有相應的行動,阿們!

淡如水的同行關係
蔡忠偉 道學碩士

呂焯安牧師以水來喻同行關係,蘊含深厚智慧,唯有全部引述,否則難得其精髓:

  • 君子交往,淡薄卻親切;小人交往,甜蜜卻容易斷絕。
  • 君子之交,源於互相寬懷的理解,互不苛求、不强迫、不嫉妒、不黏人,故看來如白開水般淡。
  • 淡薄卻非指沒感情,乃純淨高潔,可在心靈上坦白交流,而不計較利益。
  • 既在學問和人生上彼此扶持,也在道德上互相勸勉,可真誠指出對方過錯。這種朋友雖少見面,卻常會想起對方。
  • 你高,我便退去,決不淹沒你的優點;你低,我便湧來,決不暴露你的缺陷;你動,我便隨行,決不撇下你的孤單;你靜,我便長守,決不打擾你的安寧;你熱,我便沸騰,決不妨礙你的熱情;你冷,我便凝固,決不漠視你的寒冷。
  •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
  • 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颺颺,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

這是一種有界線的相愛關係。我想起保羅的話:「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加六2),同時他又說:「各人必擔當自己的擔子」(加六5);也教我想起主耶穌雖愛世人,卻不將自己交託他們(約二24)。同路人殊堪借鏡,也是牧養弟兄姊妹、與他們同行時可學效的道理。看四位77班的學兄,同行三十多年的經驗盡見這種淡而深的感情,雖各有忙碌不常見,但偶爾走在一起就彼此噓寒問暖。

而呂牧師的以水為喻最令我觸動的部分,就是水那種不怕處穢、甘願卑微俯就的特性。這不正就是主耶穌那捨己的心懷嗎?「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二6~8)

同行者的甘甜

陳朗欣 道學碩士

提起「同行者」,令何啟明牧師想起他追求師母時,將舊曲配上新詞來向她表白。直到今天,太太是繼上帝之後最明白他的同行者。

在首個事奉工場——上水一間鄉村教會事奉,作為一個年輕傳道人,因着上帝的憐憫,給他遇上四個同行者。這幾位弟兄看他如兄長、如牧者,但事實是當他們走進何牧師的事奉生活、與他同禱告、同吃喝時,他們卻成為他的同行者,這實在是可遇不可求的。

何牧師又提到一位彼此感情有如大衛與約拿單親密的弟兄,他倆是中學同學,曾彼此無間斷地互相支持和保持聯絡。然而,不知何故,近年卻失去聯繫,既是自己事務繁忙,加上對方沒有找他,他感嘆友誼不復當年親密,但對方卻是充滿真誠。

筆者對何牧師的「不可強求」有很深的共鳴,再次提醒我該如何待人接物。許多時候,我們或許對別人抱很高期望,甚或忽略了自己對別人的責任/空間。這份「不可強求」,提醒我作為「我」──唯一能控制的元素,當把事情看開、把手放開,放下對別人的期許,也放下一些不能執着的友誼;即或曾緊密同行,也接納現在或許不是最理想的時間。換個角度,心中以為夾不來的人,他日或許會成為知己。同時也提醒筆者為着每一個朋友、每一段友誼感恩,因為如牧者所言:「這事不能強求,乃上帝的憐憫。」何牧師勸勉我們最佳的待人之道在於誠。

他不是一次、兩次向我們坦然剖白心跡,而是一直在生活上、教學上努力活出、實踐所信之道。這讓我知道師長的掙扎是有血有肉的﹔師長願意在人際關係上尋求突破也成為我的激勵﹔師長這份待人之真誠,也印在我心坎之中,成為我畢生學習之榜樣。

原載於《建道通訊》180期,2015年7月,頁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