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辦神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的思想點滴/陳智衡

建道神學院一直重視訓練時代工人,為教會宣教工場培訓合適的人才。若神學生完成基礎神學訓練後,學院一直提供校友進深研究的學習,讓傳道牧者按其興趣對不同領域議題作深入的學術探究。這除了讓研究成果可以貢獻教會之外,一個又一個的學人牧者亦因此而誕生。

2018年3月16日,建道研究課程與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合辦首屆神學研究生研討會,目的是希望讓不同學系的研究生(神學碩士或哲學博士)分享他們正進行的研究。在那天的研討會中,跨越文化研究系的陳學文發表〈居港泰國基督徒本色化門徒訓練課程設計〉,黃詠潔則發表〈探討敬拜佈道的三種模式及反思香港教會崇拜的更新〉,這兩篇文章確是帶來本地跨文化宣教及崇拜的信仰反思,這引發在場牧者的不少討論。

而神學系亦有兩篇文章,分別是王家銘的〈潘霍華和平倫理研究〉和張文傑的〈DEMOCRACY AND HUMAN RIGHTS:A CULTURAL AND THEOLOGICAL CRITICISM FROM JAMES MCCLENDON’S PERSPECTIVE〉。兩篇文都具時代性和教會性的神學反思,對今天教會如何面對社會性議題有參照作用。

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系的有三篇,分別是倪步曉的〈後宗派的信仰建構:溫州基督教「家庭聚會」的信仰方式(1958-1977年)〉,劉翠紅的〈香港教會對六十年代兩次暴動的回應與轉變〉和陳匯寶的〈美部會在粵港地區的影響:以喜嘉理為個案的研究初探〉。三篇文章雖然題目不同,但他們都是透過歷史研究,讓後世知道昔日教會所走過不容易的道路。填補歷史空白之餘,亦讓人可以以史為鑑。至於聖經研究系方面,李詩琳的〈從《撒母耳記》看兩極的寫作手法〉及左正元的〈讀者的志向與內心:詮釋聖經的關鍵因素〉,大大拓闊參與者對聖經研究的視野。

這次研討會發表文章的全是建道學生及畢業生,不單吸引考慮進深研究的神學生旁聽,他們的論文指導老師也刻意出席是次研討會。指導老師出席一來是對學生表達鼓勵和支持,二來是當學生面對超出能力範圍以外的提問時,指導老師亦即時參與討論與回應。在跨學科的老師和同學互動討論之下,大大激發彼此對不同領域研究課題的認識與了解,這是跨學科整合的新嘗試!

原載於《建道通訊》192期,2018年7月,頁14。

作者簡介

陳智衡

神學研究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