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化之旅後記】超值交流團/林秀芳

首先,感謝天父極速地醫治我的膝患,雖未完全康復,但足以讓我如期出發,也感謝師長、職員及團友們的關懷、體諒、照顧及協助,才能平安完成整個行程並樂在其中。

團友中,除了在校及晚間兼讀同學外,也有不同年份畢業的校友,而領隊中,也有資深及新加入的師長。六日的行程,全團經常同遊,一起唱詩、祈禱、分享、觀摩、學習、用膳、傾談,大家由少許陌生到相處融洽,甚至分享對崇拜觀、敬拜讚美模式及內容、宗教交流、戀愛婚姻觀等看法和體驗,既有學術文化的交流,亦作生命的交流。

是次行程非常豐富,獲益良多,篇幅所限,只能與大家分享最深刻的幾點:

在參觀台北清真寺時,負責人(董事長和首席教長)態度友善,樂意講解伊斯蘭教在台灣的簡史及現況,也讓我們參觀寺內設施,除了男女信眾分開聚會之處,最特別和印象深刻的,是清潔遺體的地方,可說是「一條龍」服務,一應俱全。雖然大家所信不同,文化不同,甚至負責人曾以耶穌「十架七言」之一來發問,嘗試引導我們思考耶穌基督的身分。但我所欣賞的,是對方開放友善的態度,這也令我想起修讀《宣教文化人類學》所提及在跨文化的處境中,首要的是尊重彼此不同的文化,而非馬上批判。

與當地宗教團體「天帝教」交流時,在了解其教義及觀念外,也有機會觀摩他們的宗教儀式。看見信眾向他們的神三跪九叩,心裏雖然欣賞那敬虔認真的態度,但同時惋惜,暗嘆一句:「那麼認真的敬拜若能歸予創造萬物的真神是何等美好的事呢!」心裏默默為台灣這片土地上仍未認識或未信主的人民祈禱,希望他們早日懂得把真正的敬拜歸予真神。

參觀中原大學之時,令我最震撼及讚嘆的,是其清晰的基督教教育理念(全人教育理念)不單反映在課程設計及校園生活上,也在校園大樓及其他建築物的設計上,最重要是能持守至今!因為在開始一樣事情時,起初很多人都很熱心,但要長期持守當初的異象理念,持續那份熱誠,卻絕不容易呢!

在接觸幾位接待我們的師長時(其中一位是我們的師公),很欣賞他們的涵養,例如當陳智衡博士(我們其中一位領隊)發表論文後,幾位中原大學的師長沒有為批評而批評,也沒有班門弄斧,而是一派謙謙君子,很用心的給予回應、提問及提點,令我從心底敬佩之餘,也想起兩年多前由台灣專程來港教導我們教會歷史科的吳國安老師,他確實是「中原大學的出品」,承傳及流露出中原大學師長那種特質:自己學術水平很高,卻能深入淺出的傳授學生;親切地關愛學生整個人,而非單單學術成績。這正是中原大學創辦人張靜愚辦校的精神和特色。

張靜愚曾於一次主持中原大學董事會時說:「我們辦教育,若只是傳播知識而沒有愛,知識就沒有意義了。」這也正與哥林多前書十三章所記相符:「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這也提醒我,作為準傳道人,在牧養過程中,不是單單傳授聖經知識,更重要是用心關愛信徒的全個人。

總的而言,是次交流團絕對超值,收獲遠超所想所求,但願能繼續深化及活用所學。

原載於《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61期,201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