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董心聲:神學教育與教會牧養 / 蕭壽華
神學院設立的首要功能,是要為教會培育牧養及宣教的人才,這是不容轉移的焦點。因此當神學院思想神學教育的路向時,必須深刻探索今天教會所面對的挑戰與困難,從而建立一個培育人才的適切環境及課程。
宣教為一切課程的統合點
香港宣道會以建立信徒成為具福音使命的基督門徒為未來追求的總異象(to grow mission- oriented disciples of Christ),神學院內雖有各種的重要科目及課程,但仍當以宣教及福音見證為一切課程的統合點(the integrating force)。神學教育不可以單為得到超卓的學術成果為目標,更要思想這些成果與宣教使命的關係。
以實用為本的課程
香港社會在這三數年的變化可謂翻天覆地,教會所面對的培育、倫理、治會問題明顯地較前複雜。神學教育要能培育有效的牧養人才,必須反思當前的課程是否真實地幫助學生牧養這個時代的信徒。就如聖經研究的科目是否可以幫助學生在面對富爭議性的社會倫理問題時,能清楚整合聖經的立場,明確地教導信徒面對?又如教牧學科是否可以讓學生在眾多民主訴求,管理模式中知道如何在二十一世記妥善的管理教會?當前工商界不斷在研究如何讓「輸入」不單產生「輸出」,更產生有價值的「成果」(outcome,not output),神學教育是教會教活否產生其使命應有的成果,是我們要不斷思想的問題。
以個人成長為首要關注點
社會轉變不斷衝擊香港的家庭體系,不少新一代的神學生生命中潛藏著個人成長(personal growth)的問題,在其後會事奉的過程中產生各種人際間的衝突,糾紛。神學教育若不能處理學生的個人成長問題,培育牧養宣教人材的效能將會大受影響。然而課堂式的教育是否最能處理個人或問題的模式,將會是二十一世紀神學院要不斷探討,尋求突破的課題。
研讀與實習的平衡發展
西方不少神學院開始以「三文治式」學制培育學生,要求他們在受訓期間以一年時間在堂會牧會或宣教,並且提供良好的督導牧者(pastoral mentor),協助學生明白時代對信徒的挑戰,並且讓學生全職地參與服事,掌握牧養或宣教的具體竅門。今天的大學教育正在反思為什麼專科畢業生在上工後才真正開始學習如何工作,課堂上的學習是否可以推前在「工場」上進行。神學教育也要思想怎樣的培訓模式才可以為教會提供已裝備好的屬靈領袖。
原載於《建道通訊》122期,2001年1月,頁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