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聖經及教會歷史看靈恩運動/廖炳堂
引言
靈恩運動全名是「五旬宗及靈恩運動」,以追求神蹟奇事及有關恩賜為個人及教會復興之必要方法。
靈恩運動發展至今已變得愈來愈多元化,有稱之為「泛靈恩運動」。所以我們在評論靈恩運動時,不能單從現象入手,因為類似的外表行為背後,可以有不同的神學解說,例如行區祈禱可以是為地域驅魔,也可以只是親臨人羣之中去作更關切的代禱。因此我們要評析某種靈恩現象時,要為有關人士或羣體溯本尋根,清楚其歷史、神學承傳及信仰羣體網絡,在教導的層次將之與聖經作比較,才可以作出合宜的評估。
靈恩運動的沿革
第一波於一九○○至○一年除夕夜,美國杜百加(Topeka Revival)一間神學院學生聚會時經歷說方言等,往後開展了追求神蹟奇事的「五旬宗運動」並廣傳世界各地。他們相信人信主後,信徒有聖靈內住,然而聖靈還有第二或第三個階段的工作,要信徒全人向神開放才可以領受,稱之為「靈浸」──聖靈的洗禮,浸淫在聖靈中,即首次「聖靈充滿」;而說方言就是一個必要的證據,代表聖靈已降臨到信徒身上並開始大能之工作。當時原先的宗派不接受這嶄新的教導,或領受方言者不接受舊有宗派靈性低沉的光景,於是脫離原有的宗派,自立宗派,如神召會、五旬節聖潔會這些五旬宗的教會。
第二波始於一九六○年代,一位聖公會的牧師宣稱自己領受「靈浸」,其堂會不予接納,但另一間聖公會堂會接受他繼續事奉。此時期的特色是繼續留在原有宗派而不另立門戶,因此教會合一的意識比較強。這時期他們相信「靈浸」是聖靈第二/第三階段工作,神蹟奇事恩賜依然是「靈浸」的必要證據:然而不再強調一定要說方言,記號擴闊至其他神蹟奇事的恩賜,如醫病、說預言等,他們相信有恆常性的神蹟的出現,第二波運動由基層轉向社會中上層發展。
第三波始於一九八○年代,代表人物溫約翰(John Wimber)原是貴格會的牧師,他領受了醫病及講預言的恩賜,在「葡萄園教會」中積極推行「葡萄園運動」,即權能佈道運動。他在洛杉磯的福樂神學院講課,課堂中實習神蹟奇事,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深受震撼,掀起第三波的浪潮。這階段追求聖靈充滿,神蹟奇事乃神國權能彰顯,是教會生活之常規,將超自然的恩賜平民化、普及化,強調只要信徒們有信心,聚集在一起時,就算沒有超自然恩賜,上帝也會透過他們去進行神蹟醫治。 至於第四波是第三波的延續,還是嶄新的發展,學術上仍有爭論。今日的靈恩運動包括一二三波信仰的信徒,也包括混合一二三波信仰的信徒。我認為香港的靈恩運動主要受第三波的影響。
福音信仰如何看待「靈恩」
福音信仰有兩個主要的觀點。第一是終止論(Cessationism):不相信使徒時代之後仍有神蹟奇事的恩賜,但相信神蹟,神會因憐憫仍在少數人身上行神蹟,但主權在神的手中。使徒時代才有神蹟奇事的恩賜,是教會初成立根基時期特有的現象(弗二:20)。
第二個是開放審慎論(Open but Cautious View)[1]。格魯登(Wayne Grudem)及索斯(Robert Saucy)不完全同意終止論(Cessationism)的觀點,認為初期教會的神蹟奇事恩賜,主要而非只為了證實使徒身分和權威,因此這些恩賜在使徒時代之後並沒有完全終止。但他也批評靈恩運動的觀點,他認為使徒去世之後,神蹟恩賜在質與量上比使徒所行的已大為遜色。在教會中神蹟恩賜不能取代神道的權威地位,新約先知的角色也只是輔助教牧而不是代替他們以神道來領導教會,神蹟恩賜不是教牧的要求(徒二十:17,28,32;多一:9)。教會追求更新復興的路線應以追求神道、認罪悔改和對神委身為主軸,而不是追求更多神蹟和神蹟恩賜(林前一:22)。況且神蹟恩賜即使在早期教會亦不普及,信徒不應強求。
開放審慎論的觀點如下:
(一)聖靈充滿的本質和記號
- 「靠聖靈行事」和「要被聖靈充滿」的基本意義是真理和道德的充滿(弗五:18;西三:16)而不是超自然的恩賜充滿。因此聖靈充滿的記號是日常生活之順服神道(弗五:19-六:9),而非神蹟奇事。
(二)神蹟的主要目的
- 聖經清楚解說神蹟奇事的主要目的是要印證他的代言人和信息,例如主耶穌(路七:22;徒二:22)、使徒(林後十二:12;來二:3-4;羅十五:18)。
- 使徒時代雖有使徒以外的信徒有神蹟恩賜,但使徒行傳強調神主要是透過使徒行神蹟(徒二:43,四:16,33,五:12,十九:11),而信徒都將病人帶到使徒那裏求醫治(徒五:12-16,九:36-42),表明這時期神蹟恩賜在一般信徒中間並不常見。
- 神蹟恩賜在使徒時代後期也不常見,雅各書五章提及醫治並非尋求有神醫恩賜的肢體,而是請長老及肢體代求。[2]
- 教會歷史資料表明使徒之後的教會留意到神蹟減少的情況,並以「印證使徒」來解釋使徒時代較多神蹟的現象(屈梭多模,奧古斯丁等)。
(三)新約先知的預言
- 使徒以外有先知的恩賜,但不常見。教會大使命沒有再包括神蹟奇事的恩賜,使徒時代結束終止了使徒性的神蹟恩賜。使徒以外之信徒的神蹟恩賜雖然並不常見,但並沒有完全終止,啟示錄也預言教會將來會有先知預言及神蹟奇事(啟十一:3,6,10)。
- 格魯登認為新約先知分兩種:一是領受新約救恩啟示、與使徒同為教會根基、具正典權威性先知(弗二:20;三:6),二是會眾式先知,也就是保羅不聽從的那種先知(徒廿一:4,11-14)。他們領受的預言並沒正典啟示的內容,領受上沒有神完全無誤的保守,也沒有使徒式絕對權威(徒十一:28,廿一:11,廿一:30-33,廿二:24)。
- 新約會眾式先知預言沒有舊約先知預言的權威,它要接受察驗和分辨(林前十四:29;帖前五:19-21:徒廿一:4,11-14)。
- 雖然神有時會主動以直接啟示帶領信徒(參徒十六:6-10),但信徒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應該是以神光照下的理智、根據聖經原則而作決定(西一:9-10;腓一:9-10),而不是倚賴先知之預言。
(四)神醫的恩賜
- 使徒以外有神醫的恩賜,但不常見(參上文)。
- 神可以透過自然途徑使人得醫治,也可以透過超自然途徑,兩者都是神的恩典。
- 祈求疾病得醫治乃人之常情,但強求疾病得醫治乃是不尊重神的主權和誤解醫治和救恩的關係。全人救恩包括將來身體得贖進入新天新地,但不包括今生患病必定得醫治。
- 所有宣稱之醫治事例應尋求醫學檢定(參可一:44),不應倉卒公佈,以訛傳訛。
(五)方言
- 方言只是眾恩賜之一,不是聖靈第二恩典或聖靈充滿的印證:使徒行傳中僅有的三次方言都是聖靈初臨之恩典,並且毋須祈求便得到的(二:4,十:46,十九:6)。
- 方言作為超自然恩賜之一,和先知恩賜一般在今天仍存在但不常見(參林前十四:26)。使徒行傳中之方言都是別國的語言(Xenolalia, 2:11; 10:46),當今學者仍在討論方言是否真的包括天使的話語(林前十三:1)、或天使的話語是否真是非人間語言(參路一:13, 28,二:10;但十:11)。無論如何,近代靈恩運動中方言之普遍、絕大部分都不是別國的語言、並翻方言恩賜之不對稱地罕見的現象實不容忽視(林前十四:13)。
總結
歷時已過百年的「靈恩運動」一二三波是一個龐大混雜的運動,從正面而言,它確實帶來了一些個人及教會性之更新現象;但從負面而言,它也帶來不少虛假的神蹟宣稱和偏激的信仰及言行。
但我們作為高舉聖經權威之福音信仰基督徒,評論屬靈運動不能採用實用主義之簡單思維。翻閱二千年教會歴史,由孟他奴主義(Montanism)至二十世紀靈恩運動興起前,以超自然恩賜作為個人或教會靈命更新路線從未成為教會中的主流運動,而走近似靈恩路線的邊緣羣體中,卻經常有人因此走向偏激思想和行動,例如孟他奴、路德時期之重洗派、大醒覺時期之法國先知、英國之艾榮(Edward Irving)和錫安運動(Zion Movement)等。
同樣,聖經中個人或教會靈命更新路線都是悔改認罪、高舉真理、追求聖潔和委身事主(希西家、尼希米等),[3]歷來教會的更新運動之領袖也從不因為缺乏超自然恩賜經驗而在事奉上受到制肘,例如奧古斯丁、路德、加爾文、清教徒、親岑托夫、衛斯理兄弟、愛德華滋、司布真。
審慎開放論確立今天仍有超自然恩賜,但不常見。今天五旬宗及靈恩運動的強處在於突破了「終止論」的教會文化,使一些信徒察覺自己原來領受了超自然恩賜而加以運用,使教會增長。
筆者認為五旬宗及靈恩運動的偏差,在於少數擁有超自然恩賜的人,錯誤教導這些恩賜和神蹟很普及,並以此為「聖靈充滿」的標記,使其他信徒都強求這些恩賜和神蹟,造成不少誇張失實的報導。另一方面,少數領受了超自然恩賜的人也過分高舉自己的重要性,不服在神道的權威和領導下謹慎使用恩賜及檢測神蹟果效,卻妄圖起來領導眾教會,以追求超自然恩賜和神蹟為復興路線。在教會中神蹟恩賜不應取代神道之權威領導地位,新約先知和其他神蹟恩賜者也只是輔助教牧而不是代替他們以神道來領導教會。教會追求更新復興的路線應以追求神道、認罪悔改和對神委身為主軸,而不是追求更多神蹟恩賜和神蹟。
註釋: [1] See Grudem, Wayne. 1996. Are Miraculous Gifts for Today? Four Views. Leicester, England: IVP. [2] 筆者接納Bible knowledge Commentary之解釋,病/病人原文不限於身體、也可單指靈性之軟,而起來/治好也不限於身體、也可單指靈性之復原。 [3] 參Lovelace, Richard. 1979. Dynamics of Spiritual Life. IVP.
一些書目及入門網站 張慕皚。1999《近代靈恩運動》。二版。香港:建道。(保守之福音派觀點) 巴刻。1989《活在聖靈中》宣道。(主流福音派觀點) 楊牧谷。2003。《狂颱後的微聲》。香港:明風出版社。 Burgess,Stanley M. ed. 2002. The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Pentecostal and Charismatic Movements. Rev. and expanded ed. Grand Rapids: Zondervan. (靈恩之學者及領袖之代表性辭典) Grudem, Wayne. 1994. Systematic Theology. Zondervan. Lausanne paper: Nairobi 2000 (Deliver Us From Evil Consultation) Documents; Prayer in Evangelism, etc. http://www.lausanne.org/Brix?pagelD=12890 Assembly of God position paper [against the third Wave] on Healing, Prophets & Apostles, Positive Confessions, etc.. http://ag.org/top/beliefs/position_papers/index.cfm
原載於《香港基督教循道衛理教會【會訊】》292期,2008年3月,頁2-4。
[作者保留本文版權]
作者簡介
廖炳堂
副院長(學術)
最新文章
【新生見證】頃刻的呼聲 傾出一生回應 / 何能恩
2024 年 10 月 1 日
【新生見證】明燈指引 主愛綿延 / 容永進
2024 年 10 月 1 日
【新生見證】蒙召與回應 / 朱仲衡
2024 年 10 月 1 日
編輯精選
從梧州到長洲:建道神學院125年的挑戰與恩典 / 陳智衡
2023 年 10 月 1 日
微小教會的見證/高銘謙
2023 年 6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