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在哪裡——向受苦者言說上帝的真實性/李文耀
德國神學家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1926-)最為人熟知的神學貢獻,就是把「盼望」(Hoffnung)這個主題,放回神學反思和建構的核心位置。「盼望」是重要的神學課題,既在聖經裡經常出現,而且盼望的信息,能把上帝的榮耀與受造物的勞苦歎息關連起來(羅八18-25),特別在受苦的過程中,人們常問︰「假如上帝真的存在,為何世界仍充滿痛苦、不公義的事情?」
二次大戰爆發之後,許多人質詢︰「上帝究竟在哪裡?」、「上帝的應許是否落空了?」即使基督徒也不例外。如何讓人在苦難中仍看到上帝的真實和榮耀?歷史上有許多不同的嘗試,而莫特曼則選擇了一條頗為新穎的進路——從「否定的否定」(negation of negatives)去顯明上帝的真實、榮耀。
他採納了黑格爾(Georg W. F. Hegel)的辯證思維方式,認為真理是通過一連串對現實經驗的否定,再整合成新事物的行動中彰顯出來。由於世界充斥各種痛苦和患難,上帝的真實和榮耀,只有透過不住的矛盾與衝突揭示出來。「與上帝對應之事只有通過矛盾才成為可能(Correspondence to God is only possible through contradiction)。」[1]於是,上帝國的臨在也帶有矛盾和衝突的特性。莫特曼強調,上帝國只有在將來才可完全實現;在這一刻尚未來到之前,上帝國必須以隱藏和爭辯的方式臨到地上。祂一方面藉話語的應許和聖靈的自由管理世界(隱藏的一面),另一方面藉子民採取積極行動,來反對世上的不義與暴行(爭辯的一面)。莫特曼認為兩個臨在方式缺一不可,兩者都指涉上帝所應許的將來,讓人在歷史中期盼(anticipate)上帝國的完全實現。
與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一致的是,莫特曼同樣要在歷史裡證實有關上帝的言說,讓人經驗到信仰的真實和必須性。莫特曼反對自由神學從下而上的進路,否定人可通過內在意識或心靈深處發現信仰;同時,他亦越過巴特(Karl Barth)從上而下的進路,指出單從超越的視角闡釋永恆的現在(the present of eternity),只會造成封閉的歷史觀。莫特曼重申,人類歷史是要向著上帝所應許的將來開放和前進的。基督徒的真理觀,從來不是叫人逃避現實,而是通過引發各種批判現實的行動,開創與上帝國對應的歷史。在痛苦充斥的世界裡,教會的行動和實踐,就成為標誌上帝國臨在的一個盼望記號(church as a sign of hope)。在具體的歷史場景中,教會不單要傳揚福音,也要關懷社會,努力將人從奴役中解放出來。如此,人在痛苦之中,不單聽到耶穌基督的福音,同時也可經歷信仰所應許的美善。
莫特曼的「盼望」神學之所以獨特出眾,在於它建立在強烈否定意識的歷史觀上,即透過「否定現實上的黑暗面」(negation of negatives)來檢證、顯明上帝的存在和真實。上帝的真理不在人類對應的經驗中找到,也不是通過否定人間的理性、感知去擁抱,這是傳統否定神學的進路。上帝的真理乃是通過否定、批判和扭轉人生各種黑暗面而得到肯定。60年代的西方,正是追求解放與高呼改革的時代,因此,帶有強烈改革社會意識的真理觀,為莫特曼開創了許多與馬克思主義者溝通和對話的機會。
註: [1] Jürgen Moltmann, Hope and Planning, trans. Margaret Clarkson (London: SCM Press, 1971), 16.
原載於《宣訊》第232期,2019年4月,頁3。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作者簡介
李文耀
神學系副教授
最新文章
【新生見證】頃刻的呼聲 傾出一生回應 / 何能恩
2024 年 10 月 1 日
【新生見證】明燈指引 主愛綿延 / 容永進
2024 年 10 月 1 日
【新生見證】蒙召與回應 / 朱仲衡
2024 年 10 月 1 日
編輯精選
從梧州到長洲:建道神學院125年的挑戰與恩典 / 陳智衡
2023 年 10 月 1 日
微小教會的見證/高銘謙
2023 年 6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