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神學教育的潤滑劑 / 湯紹源

實習是神學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環節。神學生在學院裡最多的時間都放在吸收知識的活動上。這是對的。為了應付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今日的神學生要接收的知識遠比上一代為多。筆者個人絕對贊成神學生在四年或者三年的學習生活中趁機爭取知識。這種論調似乎與作為實習主任的筆者身份不符。但事實上,以上的講法正合筆者的身份。因為知識的學習量增多,同學在小腦澎脹之後,需要在實幹中尋回讀神學的意義。神學教育並不止於知識的傳遞。相信我們都堅認神學教育需要同時兼顧到靈性的培養、牧養事工的技巧和操守等。作為實習主任的使命並不是儘量提高實習在神學教育中的地位,乃是為實習在整體神學教育中定位。好使實習在神學教育中發揮最合宜的作用。

神學生既要在知識上進深,同時需要在知識叢中發現自己並非知識的奴隸,卻是知識的主人。不但有知識,兼且有駕馭知識的智慧。可惜駕馭知識的智慧並非可以輕易地在教室中傳遞。往往這等智慧是要從經驗中獲得的。教室的知識讓同學對事情有一個平面的瞭解;就如一幅地圖,若由一位經驗豐富的教師教授,就如一個立體的模型。然而當同學親臨事情的時候,就好像到了實地,驟然間發覺與地圖或模型仍有一段距離。況且景觀無論在角度或實質上都改變了。這就是現實了。就如同學在聖經中學到了教會紀律的真理,但如教會發生彼此得罪的事,霎時間那件「得罪」的事情卻非書本所說般簡單。所聽過、看過的個案沒有一個像今日所遇到的。那個時候就需要智慧的判斷。而這些判斷亦非經歷過便可以做得好。

筆者相信,以上的需要大致上是可以從實習的過程中滿足的。當然不是指有「實習」就滿足了這需要,乃是說實習本身的設計是要滿足這個從知識到智慧的進程。至少,這是建道的神學實習的構恩。

就是說,實習並不是讓神學生在事奉工場裡去自己摸索。我們究竞是在辦教育。最常見的悲劇是神學生自己失去了實習的方向;督導的牧師傳道人亦忽略了實習中的教導。實習過程有「實」踐而無學「習」。究竟實習的重點乃在乎學習,盼望藉師徒的訓練方式,同學能夠在直接的參與,從「師傅」身上學到事奉的實際。

讓我重申,實習的重點在學習。許多時候,神學生自己只看到教會工作的逼切需要,埋頭的投入,忘記了本身的使命是學習,失卻了一種客觀的觀察。已經看自己是比當然傳道人更當然的傳道人,教會的「救世主」,拼命苦幹。這種心志是可嘉的,但從長遠計卻糟蹋了這一段學習的時光。此等現象最常見於同學回母會實習時,它所造成的最大失敗是實習同學的角色混淆。實在太忙了,根本沒有時間思想反省。有時這種實習的失敗甚至不是沒有機會反省所做的事、所經過的路;而是反省的角度和方向壓根兒錯了。疲於奔命的一事奉祗不過是未進入神學院前的持貝(複製)。思想角度永遠像從前,知識不錯多了,但是否從一個全職教牧人員所看的一樣呢?沒有題點,恐怕仍是從自己事奉的崗位出發,缺乏比較全面的瞭解。這都是筆者過去幾年所指導實習神學生的一個普遍困難。如果實習神學生能夠認定現時的教會實習主要是一個學習的時候,而不是為教會救亡,放眼看看教會整體需要,為什麼牧師、傳道人選取這一個路向而不是那一個呢?為什麼選取一個似乎無甚效率的方案呢?當一個人正埋頭在自己繁重的事奉、學業裡,還能夠抬起頭來嗎?不是不可能,但似乎太少這樣的例子罷。

除了神學生會對實習有誤解或有母會情意結外,問題的另一半實在不能不歸究於牧者和教會身上。第一,教會對神學生要求過高。我們錯誤地假想神學生既已全然奉獻,就該如何,如何。於是神學生需要拼命達到教會的期望。神學生活在恐懼交不了差的壓力當中。有時候我們忘記了他們是神「學」生,正因他們不足才需要去學。在學習的時候就會有錯。實習的意義在乎找到錯誤,問那是一個怎樣的錯誤,然後從錯誤中求教於「師傅」。基於還是「學師仔」身份,我們不期望他們不會錯,神學生就有更大的空間去容許錯了。反過來說,這些壓力有時是從神學生本身來的。自以為當了神學生便需要「完全」。更遑論有錯的時候向人請教了。

第二是教會和教牧同工的問題。甚多的時候,那個團契缺了導師、那班主日學欠了個教師,就立即想到神學生可以來填補空缺。這也是無可厚非的安排。但當教會安排神學生在某些崗位事奉時,有否想到該神學生能否在其中有所實習呢。當教牧同工邀請一位神學生來教會的時候,有否想過給予足夠的時間來指導他們呢。要記著,指導一位實習神學生有時比自己捲起衣袖去做所花的時間更長,要受的氣更多。相信這是很多做領袖的經驗。況且當那位神學生犯錯的時候,做督導的總要負責任的啊!說回頭還是要記得神學生究竟還是「學生」。他們實習的時候是在學習;他們不是教會在人手短缺時的臨時「熟手技工」,他們不是已經成長的傳道人。在實習的時候需要有長者循循善誘,容許他們犯錯,並要給他們鼓勵。製造上述的學習環境是要求教會和教牧同工資源和時間的。聖經說:「種的是甚麼,收的是甚麼。」今日教會付出代價好好訓練將來的傳道人,明日我們便能擁有一班更高質素的傳道人。況且,當我們看見一位準傳道人逐漸的成長;從錯誤以至正確,從幼嫩以至成熟,從知識以至智慧⋯相信其中的滿足和喜樂是難以形容,卻又是曾經嘗過的。

不錯,神學教育是要付代價的。一位奉獻跑上全職事奉道路的人有他/她自己要付的代價。今日奉獻的人很多仍然要付上家人反對,離開熟識環境,重頭做起等的代價。他們畢業之後是要服事教會的。讓我們忍耐多一兩年,除了他們的學費、實習費之外,更為他們付上多一點的不便。因為神學生需要慢慢的在實幹中學習運用和應用他們的知識。不過話得說回來,以上所說的好像是一大堆負面的問題東西;在實際上,實習神學生的參典,往往為教會帶來福份多過難處,幫助多過麻煩,喜樂多過憂傷。

再回來說神學教育中的實習。筆者的感覺是實習是知識到智慧的轉化過程的一個模擬。這個模擬過程是通過一個師徒制度去進行。實習就潤滑了由學院到教會/機構的過程。最後,筆者仍要強調,實習既要實現其潤滑劑的作用,就需要更多的教會和教牧同工的支持,叫實習神學生知道他們學習的身份,幫助他們安心去學習。如果實習就好像以上所述的壞現象,恐怕實習不但不是潤滑劑,更妨碍了學習的進程。不過,事實告訴我們,很多教會已經多方面支持了建道神學生們的實習,亦是非常積極的。筆者沒有理由相信這個好的傳統不會進展得更好。

原載於《建道通訊》97期,1994年9月,頁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