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洲的教會——一種巴特式的默想/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

有見於民族主義在亞洲多國崛起蔓延,對東方的教會來說,如何在聖靈裡彼此合一是眼前的最大挑戰、亦是機遇;對此必須要有嚴謹的神學理解。…

中國內戰時期的宣道會(1945-1952)/何明章

宣道會在中國內戰時期的活動,迄今仍是一段相當模糊、鮮為人知的歷史,本文作者則利用西差會檔案資料、西教士傳記和當地教會的零星紀錄,描述了昔日二戰以後該會西教士是如何由北美返回中國的宣教工場,重整滿目瘡痍的教區,緊接着的是該會因中國內戰之威脅而要不斷遷移陣地的往事,文中亦論述在國軍節節敗退和共軍步步進逼的形勢下,宣道會人士是如何思量前面的路向,並為中國教會作出部

安息禮前後 / 李美儀

「同去」是耶穌對睚魯的回應,它能夠撐扶擔憂的人,也是愛的最佳表達。雖然我們並沒有那能叫死人復活的力量,但神卻給我們有「同行」的教導。對於神學生來說,在安息禮拜以外的同行是一個更值得實習的功課。…

【榮休老師分享】榮休感言 / 甘汝誠老師

說到這幾十年在建道的事奉,最有成就感的是開設聖地考察團的活動。當初只是希望能幫助弟兄姊妹多認識主耶穌生活的地方,不單是學習二千年前的故事,也是今天住在聖地的人的故事。不管他們是猶太人、基督徒或回教徒。…

【榮休老師分享】/ 譚靜芝博士

還記得88年加入建道神學院之初,實在感到挑戰很大,很戰兢,因當時教學資源較為缺乏,無論在教學及行政上都要由自己兼顧。但現時回望,其實充滿恩典。…

【榮休老師分享】/ 鄺炳釗牧師

我是建道1969年的畢業生。在建道讀書時已希望有機會返母院事奉。1975年,我於中國神學研究院(簡稱「中神」)任教,那時候,中神院長滕近輝牧師同時兼任建道神學院院長,我向他表達希望回建道幫手;1976年我開始在回母院部分時間教學(毎星期一個下午)。1993年1月,我再向當時的建道神學院院長張慕皚牧師表達,希望回母院任教。張院長安排我同年9月回母院作全時間的教

【新老師介紹】我入建道的心路歷程 / 劉佩婷

意外的事情終於發生了。不久,Tim Sir (魏健智博士) 邀請我加入建道教書。 “目瞪口呆” 就是我當時的反應。過去幾年,我修讀婚姻及家庭治療的課程,目的是整理自己的成長經驗,後來發現上帝竟然使用我複雜的家庭背景, 幫助很多個案中的家庭。  於是我立定心志,用上帝給我的經歷服侍教會。然而, 我沒有想過入神學院教書 ……………

【新老師介紹】我來自台灣 / 吳國安

我來自台灣,12歲信主,在台北一間浸信會背景的小教會成長。高中時決志獻身,大學時愈發確定以學術研究、神學教育的方式服事神。

張棠牧師——循環再造,讓主使用 / 李詩琳

二零一零年一月十七日(星期日)下午三時於將軍澳宣道會真道堂,舉行了張棠牧師及師母張黃若蓮女士感恩分享會。禮堂裏,坐滿了來自各方的親友、信徒、同工、學生……張牧師坐著輪椅進場,由師母、兒子、家人陪伴,旋即鼓勵、支持的掌聲響遍整個禮堂。消瘦了的張牧師,戴著一頂紳士帽,精神蠻不錯,看起來還很帥呢!…

【資訊服務部】(圖書館)增籍與增值 / 張田莉

過去一直有不少關心建道的弟兄姊妹透過不同的途徑支持建道的工作,令學院的資源不致短缺,在此深表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