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神學教育」學習經歷 / 王家銘(哲學博士生)

進修一個哲學博士學位,並不是我的童年夢想。

2014年,將近神學畢業,不免思考前路。當時所考慮的進修,不過就是因為覺得神學士學位的選修科目太少,於是想要透過繼續進修一個道學碩士(教牧進修)的學位,從而能夠選讀更多自己深有興趣的系統神學科目。

進修道學碩士的學位期間,我在恩師李文耀牧師的引領之下,開始涉足有關潘霍華倫理學的研究,並且以此作為畢業論文的研究主題。那時,我要再次思考自己是否繼續進修神學碩士,其中一個最大的推動力就是來自於我在閱讀潘霍華的講章和書信之時,深被他那鞭辟入裏的講道信息,以及他那獨特而真誠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想要更多認識這位德國神學家的著作和思想。

進修神學碩士期間,我一邊承擔一個部分時間的牧職崗位,一邊進行論文研究。那時,雖然我還未至於到廢寢忘餐的地步,但是透過不斷的閱讀、思考、寫作、整理和修改,我愈來愈被一種能夠求取更多知識的喜樂所吸引。有時候都會覺得,那是兩個幾乎完全不同的世界,需要我在不同的時刻之中切换到不同的思考模式。然而,透過閱讀潘霍華,一邊閱讀原典而嘗試投入到當時他所身處的世界之中,思考他在所思考的問題,叩問他在不同處境之中的關注,另一邊又同時閱讀不同學者對於潘霍華的研究和評論,亦讓我內心漸漸浮現起一個縈繞於心的問題:其實潘霍華是如何理解一個基督徒的生命?對潘霍華來說,所謂的成為一個基督徒,到底是指怎樣的一回事?成為一個追隨基督的門徒,與成為一個負責任的生命,到底是指到兩件獨立不同的事情?還是只是同一件事情的不同面向?

後來,上帝透過各種不同的際遇,逐漸為我疏理出一條(再次)重返母院進修的道路。其中,包括不同的前輩牧者,事奉教會[1]的弟兄姊妹對我的鼓勵和肯定,我在牧職事奉期間不斷尋索上帝對我的呼召和恩賜所在,甚至乎我在其時因為家庭崗位分工的需要而開始無法兼顧教會的牧職,以及已經育有2個兒子的家庭因為各種不同原因的交織而需要在兩年之間搬屋3次,這些都在上帝的手中成為引領我(再次)回到母院進修的重要推力。

回首這條已經走了超過十年的路,進修一個哲學博士學位,並不是我的童年夢想,反倒是一步一腳印地,見證上帝一直在我的人生當中留下了一個又一個獨特的恩典印記。能夠走到今天,全賴上帝的恩典、太太的支持、母院的接納,以及母會[2]和事奉教會一眾弟兄姊妹的同行,讓我能夠走在一條原本可以非常孤單的進修路上,但卻一直經歷著超乎人所能夠想像的恩典和愛護。

註:
[1] 中國基督教播道會康福堂
[2] 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播道書院道真堂

原載於《建道通訊》220期,2025年6月,頁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