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院長的話】動盪時代,不變異象 / 陳耀鵬
2011年經已結束。回望過去一年,日本經歷海嘯與地震的蹂躪,所引致的核危機仍影響民生與經濟;泰國百年一遇的水災令遊客止步;茉莉花革命使中東幾個國家政治變天;歐債危機逼使希臘與意大利更換政府;北美的經濟衰退;中國與香港的高通脹與貧富懸殊;世界很多地方仍然非常動盪。香港特區政府雖然首次向每位永久居民派發六千元,但特首表示外圍的因素非常不明朗,2012年香港仍可能會面對經濟衰退的威脅。
當人心惶恐憂慮之時,穩定的方法不一定是制度改革與系統的更新。當洪水泛濫時,我們仍堅信耶和華坐在祂的寶座上為王。我們的責任就是仍然堅持神所交託給建道的使命,高舉十架,建立教會,改變人心。我們肯定社會的希望是教會的復興、道德的重整與人心對神的倚靠。今日神學教育的成功直接影響明教會的素質;而培養優秀的神學生,也是會間接影響社會。
為華人教會訓練傳道人,在本地牧養以及外地宣教,直到主臨,是建道過往一百多年的異象,這異象從沒有改變,在動盪之時更需持守。在這瞬息萬變的世代,我們要不斷地探索適切以及更有效的方法去完成異象、調整進度、與時並進;但異象不能改變————尊奉聖經權威,繼承教會傳統,審視文化及時代趨勢,銳意訓練靈性、品格、學養、技巧兼備的傳道人;並以「開荒、吃苦、火熱」的心志,服侍教會、維護真道、承擔時代召命,以及開拓福音疆界。生命品格的成長、神學知識的增加、牧養技巧的裝備是建道培養神學生的目標。
塑造神學生的品格與靈命的培養應該是每一所神學院的當務之急。神的工人不單只是去滿足工作的要求,更要有生命的影響力,成為羊屬靈的榜樣。一間公司的僱員可以在私生活毫不檢點,而只要他能按時完成工作,盡職盡責,他仍然是一位出色的員工;但傳道人斷不能如此。神學院不可能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完全改變一個人,神學院只是一間加工廠,未必可以將品格有嚴重瑕疵的人改變過來,所以教會與神學院需要好好地把關。另外,神學生的入學年齡越大,品格上可以被塑造的空間就會越少。不少神學生更只能以走讀的形式完成神學課程,難以在神學院騰出時間建立品格。建道要求所有全時間單身同學必須在學院寄宿居住,而很多走讀的已婚同學亦會每星期在學院短住,減低舟車勞頓,亦可與同學、師長有更多的溝通。透過體生活的學習與互相勉勵,同學不但在學業上可以彼此幫助,更可以培養更深入的靈交,在學院成為摯友,將來在工場上成為戰友。
此外,又藉着關心小組,老師可以關心及照顧同學的身體、心靈和家庭的需要,從而幫助他們成長。同學畢業後遇到教會或侍奉上的難題,亦可以找老師傾談。建道老師的工作包括教學、行政與照顧學生,在授業解惑之餘,更希望成為同學在品格與靈命上的榜樣。生命的成長與知識的增多在神學院不應分割,老師的責任不只是傳遞聖經與神學知識以及實際牧養技巧,更在個人,甚至家庭生活上成為同學的榜樣。
神學生若只掌握書本上的知識,而其生命沒有不斷地更新與改變,就可能只視牧養為一份職業。若只是為預備崇拜聚會講道或小組查經才翻開聖經研讀,而不是每天從與神靈交中支取生命之糧,神學生只是用雇工的心態去服待。香港社會的道德標準每況愈下,神學生亦會被不同倫理問題所困擾,而神學院需要幫助他們勝過不同的試探,以致他們可以牧養同樣被困擾的信徒。今日信徒面對愈來愈複雜的處境,例如商場上的誠信、生活上的倫理、家庭中的困境…作為牧者有時需要疲於奔命地幫助肢體,甚至要轉介他們到不同的專門行業接受輔導。在此等情況下,牧者扮演一個社工的角色多於傳道人的角色,甚至可能忘記神的話語在信徒的心裏產生的作用與果效,但牧者侍奉的重點與範圍是藉着神的話語去安慰、勸勉、督責及引導信徒,所以聖經神學知識在建道是核心的裝備,而牧者一定要肯定自己按時分糧,提升靈命的尊貴身份。
在高舉優質服務的資訊型社會,教會也強調專業。在五花八門、複雜的教會事工中,不同職責有不同的專職牧者負責,這現象在大型教會已是常規,而在中型教會亦很常見。若傳道人過分着眼自己部門的工作,只注目事工的果效、看重節目的成功,而忽略所牧養的信徒個別屬靈的成長、羊羣之間的關係以及羊與大牧者的關係,就失去牧養的焦點。傳道人在分齡牧養的趨勢下當然要認定及服侍牧養的體,同時亦需留心堂會的整體發展;更要放眼天國,與各同工協調搭配,一同完成神要教會成就的事工。
平信徒的神學訓練愈來愈系統與高等化。過往香港的神學教育主要是為教會訓練全職工人,而現在的神學院也收取沒有全職呼召的信徒修讀部分時間甚至全時間的課程。信徒接受更多的神學訓練的確能幫助他們更有效地在教會侍奉,但無可否認這亦可以帶來信徒與教牧的一些張力。當信徒的知識甚至神學知識水平不斷提高,教牧的學養亦要相應地提高。我曾聽到一位牧者很自豪地提到他有很多技巧是他的會友沒有的,所以會友不敢小看他。不過,無論信徒的學識水平是怎樣,他們總希望當他們面對人生的問題時能適切地被牧養。人際關係、身體的健康問題,內心掙扎、生活壓力等都是他們關心的問題,牧者所擁有的神學知識,須為他們提出面對挑戰和困難時的意義,並給予指引;即使不能完全提供答案,也能給他們繼續向前的動力。神學院未必只是教會的僕人,但神學院需按教會的需要來調整及增添課程的內容是不容置疑的事實,而培養神學生在生命品格的成長、神學知識的增加與牧養技巧的裝備卻是建道在任何世局的轉變中不變的異象。
原載於《建道通訊》166期,2012年1月,頁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