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道家】基督教教育課程在建道/黃碩然

建道的宗敎敎育系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期間,由於敎會強調栽培信徒的重要性,曾盛極一時,幾乎大部分同學都以宗敎敎育為主修。至八十年代初,由於面對九七政權轉移的不明朗因素,宣敎之風直捲香江,建道因應時代的需求,開辦宣敎系,宗敎敎育系則開始式微,終於在1985年被劃上句號。期間,敎會的敎導職事及信徒培訓事工也相形見拙,量的增長幾乎把質的提升覆蓋了!

當二十一世紀將臨之時,敎會開始醒覺質量並長的重要性,紛紛以百萬火急的程度,進行培訓信徒。敎會敎育事工不斷在轉型及革新,有主日學改名為聖經學校,不再單限於主日上課。信徒栽培與訓練職事也逐漸由團契轉移至小組內進行。1998年由於香港面對經濟的萎縮,信徒在緊迫忙亂中生活,有些敎會大膽地把主日學的敎導和團契的肢體生活合併在同  一時段進行 。建道的基督敎敎育系,於1998年在百花齊放的時段中,捲土重來。

碩士課程增設基督敎敎育(簡稱「基敎」下同)主修課程,學士同學雖無主修,但也有不少同學修讀多個基敎選科,作好準備,進入敎會推動敎育事工,培訓信徒,提升信徒的靈命素質 。

以下摘錄—些 選修基督敎敎育科同學的見證:

「 未進入建道修讀基督敎赦育之前 ,我以 為碁督敎敖育只是在課室裡進行的赦導工作,經過將近兩年的學馨, 叫 我認識到原來基督赦敎育事工是教會不能忽略或推卻的使命和職事,若推行者能夠掌握理論,並運用在敎導工作上,會使教育效果倍增。但在實施教育理念之前,必須留意教會的處境和修練的實際需要,不應不加思索地照單全收。基督教敎育工作仍然任重道遠,需要有負擔者不斷的反省、探究、嘗試和改進,使信徒靈命成長,教會也得增長。」曾智聰(道碩【主修基敎】)

「我本身是教牧輔導糸的同學,近期卻申請增加基教主修,我為建道第 一位雙主修的學生。雖然我因此須多修讀十二個科目,但我認為這樣對我將來的牧養路線會有更大的裨益,是值得的。增加基教主修的意念,源於選修基督教敎育哲學科,啟發我對基督教教育事工的興趣和重視,及後我清楚認識到作為一位傳道人,除了必須以禱告、傳道為念之外,敎導的職事也是必須的,因此應裝備好自已,才能有效地承擔這責任 。再者,信徒需要教導,使他們能按照聖經的真理在世上作見證。作為傳道人,教導信徒的工作是責無旁貸的。」袁熙群(道碩【主修輔導及基敎】)

「我認為主的大使命中,教導信徒遵守聖經教訓是教會不可或缺的一環。當今世代,雖然透過資訊可以傳遞各種知識和訊息,但相對之下,直接教育信徒認識聖經真理,其果效會較為理想,因能以生命影響生命。固此我在這四年學習中,修讀了多科基教選科。」陳武盛(應屆學士畢業生)

「當我上完第 一科基敎導論後,感到自己對敎育事工很有負擔,便繼續修讀基教,雖然基教對我來說仍很陌生,但對我將來的事奉,卻是非常重要,因此惟有透過多學習、多探究、多嘗試及多運用,以達成更佳果效。所以我便選修了多科基教科,包括基教行政、不同年齡階段的事工、課程設計等,深信這些對我將來的事奉都有益處。」黃海明(應屆學士畢業生)

「我認為接受基督敎敎育是耶穌基督對每一個跟隨他的人的吩咐,所以每一個信徒都應該明白甚麼是基督教教育。從基教課程的學習中,我最大得益是認識到要以學習者為中心來設計課程,並要讓學習者慬得如何活用所學的聖經真理。其次,基教課也讓我認識到釐定敎育目標的重要性,幫助我學懂如何按步就班的策劃及設計信徒培訓流程,使信徒不是亳無目的地學習,而是有目標地追求成長。」黃志衡(應屆學士畢業生)

「基敎對我來訊是非常重要的學科,因這對我將來在教會事奉甚為重要。回想初讀教學法時,體會到基敎與課程設計關係很大;及後於修讀課程設計時,讓我得到更大的幫助,認識到教會每項教育事工,都很需要將內容好好設計。基敎也讓我更擴闊自己的眼光,以致在敎導不 同年齡的群體時,能注意他們不同的需要。」黃嘉麗(應屆學士畢業生)

「我感到基教是非當重要的學科,特別在過往的實習中,我認識到基教對我最有幫助,也較實用。特別是 『課程原理與設計 』一科,對我的適切性更大。一般人都有一個錯覺,認為基敎很陝窄,只是一味教導人讀聖經,但從課堂的學贊集中,叫我清楚認識到叫人遵行聖經的教訓,才是基教的至終目標。」蕭寶玲(學三)

「我發覺教會對信徒缺乏有糸统及連慣性的教導,上完基教課,我知道惟有認定教與學的方向和目標,才能激勵信徒參與基教的學習。其次,我在未修讀基教課之前做教導的工作,很有挫敗感,如:願意上課的學生愈來愈少,為此我會懷疑自己的能力。 自從讀了基教課後,我開始更清晰自已的角色,明白作為一個敎導者,應如何照顧、了解學生在『德、知丶體、群、美』五方面的發展,以及運用適切的教學法來配合他們的需要 。」江愛蓮(學三)

原載於《建道通訊》120期,2000年7月,頁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