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成長營】處理人際衡突 / 劉凱琪

陳牧師以呂大樂《四代香港人》一書的角度,去理解香港人與中國的發展關係,他認為書中的判斷雖然過份簡單,但仍可作為是次座談會的參考。

四個階段分別是︰

  1. . 1949中共建國時間

百廢待興,香港人作為守望者,為中國祈禱。

  1. . 1989之前

從守望者到委身承擔。香港人提供物資到中國,參予其中,一起成長。

  1. . 1997之後

中國強大。香港人想改變中國但很難。自己的身分迷失

  1. . 2000之後

自由行來港的問題。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香港人與中國人產生了很多矛盾

陳牧師自身的牧會經驗,與以上的四個階段相似,他從而引申在教會中處理人際關係的向度。他提醒同學將來在事奉中,與別人的關係要永遠停留在第一、二階段,有時去到第三階段亦可,但永遠不要踏進第四階段。作為牧者要與同工配搭事奉,在一個團隊中要支持對方,要培養守望及委身的態度。否則同工們只會顧著自己事工成功與否,最終只會產生各樣衝突矛盾。

陳牧師的分享確實刺激我的思維,他一矢中的指出現今教會資源缺乏,很容易成為同工之間的爭執或矛盾的導火線。若我們心裏能有要作同工的守望者的想法,以及願意為對方承擔,作為雙方關係的起始點,我相信教會內部的人際衝突應該大幅減少。若無奈地要處理衝突時,我想,彼此仍能以恩慈相待。若知道及明白對方的底線,不論或言或行,也要堅守著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越過,這樣的同工關係才能持久,亦能建立一份深厚的感情。

我盼望在不久的將來畢業後,仍能記著牧師的真誠分享。

原載於《建道通訊》171期,2013年4月,頁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