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一起受裝備的日子】那些年 / 陳耀鵬
那些年,建道只有神學士與基督教教育學士課程。當年學生平均年齡應不超過二十三歲,大部分都是中學畢業數年之後就入讀的同學,思想與靈命都很容易被學院的師長與同儕塑造與影響。
那些年,建道沒有收同學學費,只收膳宿費。同學不只從師長身上學到聖經和神學知識,更被他們豐盛的生命、侍奉的體會與生命的見證所感染,學習他們跟隨主的榜樣,立志一生被主使用。
那些年,從東南亞來建道讀書的同學比例較現在高。我班十三位畢業同學中就有四位是外地生。香港的同學就在與他們的交談溝通中學習和操練國語。
那些年,廁所沒有熱水設備,在冬天,同學若想用熱水淋浴就得自己燒水,很多同學怕麻煩,乾脆用冷水淋浴,吃苦在淋浴時就開始操練了。
那些年,男同學要承擔的其中一個義務工作就是從山下把餸菜推運到建道。在夏季烈日之下,大汗淋漓的滋味絕不好受,但我們卻知道甚麼是火熱。
那些年,很多男同學都有開荒的精神,雖然自知既無天分更缺乏恩賜,但亦為了將來的侍奉,需要強迫自己學習彈琴。那時沒有很多琴房供練習之用,故不少男同學利用教室的鋼琴練習,而教室就在男宿舍樓下,每逢同學練琴之時,其他同學就得學習包容了。
那些年,男女同學的相處比較含蓄拘謹,校規亦規定男女同學不宜談戀愛,但很多同學卻在學校裏找到終身伴侶,甚至畢業後不久便結婚,之後還有美好的侍奉。建道的同學可以在專心學習之餘,校規限制之下,仍在神所安排計劃的婚姻大事上努力及勇敢向前,順從神的帶領。
原載於《建道通訊》166期,2012年1月,頁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