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一起受裝備的日子】那些年 / 陳耀鵬

那些年,建道只有神學士與基督教教育學士課程,當年學生平均年齡應不超過二十三歲,大部份都是中學畢業幾年之後就入讀的同學,思想與靈命都很容易被學院的師長與同儕的塑造與影響。

 

那些年,建道沒有收同學學費,只收膳宿費。同學不只從師長身上學到聖經和神學知識,更被他們豐盛的生命、事奉的體會與生命的見證所感染,學習他們跟隨主的榜樣,立志一生被主使用。

 

那些年,從東南亞來建道讀書的同學比例較現在高。我那班13位畢業同學中就有4位是外地生。香港的同學就在與他們的交談溝通中學習和操練國語。

 

那些年,廁所沒有熱水設備。在冬天,同學若想用熱水淋浴就要自己煲水,很多同學都不想麻煩,就用冷水淋浴,吃苦在淋浴時就開始操練。

 

那些年,男同學要承擔的其中一個義務工作就是從山下推餸菜上建道,在夏季烈日之下,大汗淋漓的滋味絕不好受,但我們卻知道什麼是火熱

 

那些年,很多男同學都有開荒的精神,雖然自知既無天份更缺乏恩賜,但亦為了將來的事奉需要強迫自己學習彈琴。那時沒有很多琴房練習,不少男同學用班房的鋼琴來練習,而班房就在男宿舍下面,每逢同學練琴之時,其他同學就會學習包容。

 

那些年,男女同學的相處比較含蓄拘謹,校規亦規定男女同學不宜談戀愛。但很多同學在學校裡卻找到終身伴侶,甚至畢業不久便結婚,之後有美好的事奉。建道的同學可以在專心學習之餘,校規限制之下,仍在神所安排計劃的婚姻大事上努力及勇敢向前,順從神的帶領。

原載於《建道通訊》175期,2014年4月,頁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