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的話】勉強下的成就 / 梁家麟

奴隸創造文明

我是念歷史出身的。歷史有一個説法:文明是由奴隸創造出來的!所有偉大的建築和藝術創作,諸如埃及的金字塔,和中國古代精美的手工製作 ,都是由奴隸創造的。

也許你對這個説法感到奇怪: 一個人若是被迫勞動,被外在的威嚇勉 強工作,怎會盡心竭力做?怎樣可以做出超凡的成就來呢?

答案是若勞動和創作完全是出於外在的勉強,那勞動者當然不會認真做。但勞動本身是有價值的,人在勞動中可以自行創造出價值來,這是一個自我實現 (self-actualization )和自我完成(self-fulfillment )的手段 。人不能永遠活在無價值之中,總是要創造價值出來 。所以,即或沒有外在的物質報酬 , 即或工作的環境和條件並不理想,人還是能在有限的條件下做出非凡 的成就 。

奴隸生產有幾個好處 第一是人工便宜, 可以發動大量人手,長時間投入一項工程, 無須擔心勞動成本 。第二奴隸制度通常存在於 階級社會,階級森嚴 ,人的流動性較低 , 機會也不多,可以長時間投入單一的工作。

對淪落奴隸階層的人 而言,外部的命運給注定了,沒多少改變的空間,唯一能做得有所不同、尚有創造餘地的,便是眼前給編排了的工作。工種與崗位不由決定,工作態度與表現則在掌握中 ,反正奴隸生產無法期望高效率(與工業社會和 資訊社會不同 ), 時間優裕,可 以從容做出個性,做出非凡成就。

請勿誤會我歌頌歷史 上的奴隸制度, 我只是説.明.. 一個現象而已。

同樣地  ,對許多人來説, 坐牢都是浪費生命的經驗,但對少數意志力特強的人,坐牢卻是大型創作的機會。司馬遷在受刑後著手撰述《史記》,柏楊也在坐牢的時候撰寫《中國人史綱》。坐牢將生活世界大幅收窄至四堵牆之 內,既摧毀了野心, 也豁免了死線,並消去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人對自己的期望。因為 只能讀手頭的一部書,便把這部書讀得通透,因為無須為尚未讀的千百部書而拚命追趕,便專心致意地讀好手頭的一部書。外在的環境把絕大多數可能性都排除掉 ,目下只 有一個可能性, 便竭盡所能地用好這唯一的可能性, 通盤押注。

梁小斌説:「獄內人士有足夠的耐心和時間把一台燈、小鎖匙扣做得十分精緻,這很符合藝術是奴隸創作的原理 。只有無期徒刑 的人才想做一樁非常耗時的工程 。」

 

囚徒事奉者

基督徒對所承擔的職事, 也得有為奴與被囚的感覺 。

我們不會在所承擔的職事上妄自尊大,認為某個崗位沒有我們 不成。 「此時你若閉口不言,猶大人必從別處得解脱 ,蒙拯救。」(斯四14)所有事工都是由上帝親成, 祂是主角, 我們僅是助手。人沒有甚麼 了不起 ,沒有不可或缺這回事。但我們卻得認定,我們所承擔的職 事,對我們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我們沒有這個職事不成 。不是職事依賴我們 , 乃是我們依賴職事。

若我們相信上帝在受造前便揀選了我們,   並且在耶穌基督的拯救計劃裏為我們派定 了一個位置(這是以弗所書 「承受基業 」的含意), 那我們便是為了這個位置而生,我們必須完成上 帝的心意,藉  「爾旨得成」來榮耀上帝 沒有比順命更佳的榮耀上帝的方法。

對,我給設定在這裏事奉我的主,我給指派作這個傳道的職事。

惟有是我認定這是別無退路的召命,別無選擇的崗位,我才會死心塌地的呆在其中, 不理會個人的主觀喜怒哀樂,不計算短期的得 失成敗,心無旁騖,義無反顧。我只得一個選擇,不是做這 抑或做 那,而是順服抑或悖逆 , 因為沒有走回頭路的可能,便懷抱破釜沈舟的決心,單程路, 不准調頭,手扶着犁 ,不往後看。                                '

最近因為預備講座, 重溫第一位更正教來華的傳教 士馬禮遜的歷史 。從1807年抵達中國,到 18 3 4 年於中國逝世為止,二 十多年間, 馬禮遜可能只親手替四個華人施洗,而全中國的信徒 人數也僅得 十餘人,工作績效不佳,前景亦不樂觀 。他經歷 了喪妻與亡兒 的哀痛 ,長期跟家人分開, 祈求多年的同工亦 很快離去, 居住在一個不 友善的環境下 ,敵多友少, 相同心志的更寥寥可數,在工場裏沒有人歡迎他 , 也無人肯定他的成就。 他的一生可以用孤寂來總結。若不是他認定來中國是上帝的召 命,他別無選擇 ,再無退路,不管付 出何種代價 , 不計是否達 到預期目標 ,也不問這樣宣教是否最有效地用了自己的一生,他根本不會有在工場善終的機會。

被命定的認信不會消去我們的奮鬥熱誠, 不會教人有逆來順 受、聽天由命的沮喪 ,反倒幫助我們 減低思前 想後、進退失據 的內耗 ,專注於處應當前困局,而不致作無謂設想「當初 如果沒有走上這條 路, 將是何番 景象」 。一個方程式不能容下多於一個變數,設定了常與變  的界線 ,前面便豁然開朗。 既然沒有追 悔的可能,既然重頭再來 是此路不通,那便沈着應付危機,善用有限 機會,訂定 能實現的較佳目標罷。

絕境逢生, 絕地還擊 ,人的不能 ,最終證明了人的不能 (沒有甚麼好詫異的), 卻同時 讓我們 窺見上帝的大能。在看不透 的迷霧深處, 暗爍着盼望的燈火。

 

不得已與甘心

保羅説 「我傳福音原是沒有可誇的,因為我是 不得 已的 。若不 傳福音, 我便有禍 了。我若甘 心做這事 ,就有賞賜,若不甘心, 責任卻已經託付 我了。」(林前九l 6~ l 7)

這段話一方面強調「不得已」:事奉是個被選擇過於選擇 ,無關於個人的豪情壯志、夢想野心, 而是被揀選為僕役 ,失去自主權,另方面卻又強調甘心,我們可以抉擇看待事奉的態度, 化被動為主動 , 化命定為召命  。召命本來是從命定開始。

傳道者總得有作耶穌基督囚徒 的諗定 ,在困難的環境裏尤其需要。

我沒自覺被囚於長洲島, 遺憾地長洲也不是拔摩島。 我慶幸以有限能耐 ,湊合着事奉主,在過去數年也服侍你們 。如今上帝將你們派送到不同角落 , 但願你們做好被囚者的角色,忠於所託, 無違天示。

——給應屆畢業班同學。

1    梁小斌:《梁小斌如是説》(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頁 3。

原載於《建道通訊》148期,2007年7月,頁2-3。

作者簡介

梁家麟

榮譽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