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奉與生命更新/葉松茂博士
這一期建道通訊的主題是「事奉與生命更新」。在移民潮中,香港的華人教會人數下降,無論教牧同工或平信徒領袖都大量離開,教會普遍面對事奉人手短缺問題,所以大家都努力推動更多信徒事奉。這是一個適合的機會來探討一下在教會事奉的目的是什麼。我們這一期的角度,是雙線的,事奉一方面是努力帶領人信主,更幫助別人在上帝的恩典中生命更新;另一方面,亦是在過程中自己也經歷生命更新。我想先由一個真實的十分困難的堂會經驗說起。
我在建道神學院的工作,包括與不同堂會的教牧同工和信徒領袖定期約見,協助他們制定堂會如何重整及活化,並解決落實時面對的各種具體困難。過去十年幫助過幾十間堂會,這些個別堂會的約見,一般維持兩年至三年。其中一間小型堂會,在九龍舊區,地方狹窄,多年來只有三十多人,雖然不可以叫做老化,但會眾大都四五十歲了。
這小型堂會十多年來都找不到全職穩定的教牧同工,幾年前參加建道這個更新計劃時,也沒有教牧同工,但幾個執事願意努力承擔,才正式開始了約見。他們也嘗試要求我幫忙去找教牧同工,但我坦白說實在困難,剛剛畢業的神學生當然希望有資深的同工督導,讓他們適應並學習,而資深的教牧同工自己有穩定的群體牧養了,也不會冒險轉去他們當中。後來他們通過熟悉的渠道,找到一個教牧同工,但工作一年左右又離開了。移民潮對他們也有影響,連核心的執事也移民了。不過教會的財政倒是穩健的,房產按揭早已付清,又不需要同工薪金!
生命更新 鹹魚翻生
這間堂會恐怕是香港整體教會過去二十年的縮影,先是停滯不前,近年更有不同信徒離開,而且教牧同工人數不足。在這樣的困境下,很多堂會或許覺得自保也不容易,更談不上什麼重整與更新。但「疲乏的,他賜能力; 軟弱的,他加力量。 就是少年人也要疲乏困倦; 強壯的也必全然跌倒。 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重新得力。 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 他們奔跑卻不困倦, 行走卻不疲乏。」(以賽亞書 40:29-31 )上主創造天地,又深愛教會,願意為我們捨命;倚靠這樣的一位上帝,只要我們不甘心做鹹魚,教會仍然可以活化的。
這間小型堂會不甘心做鹹魚,決意把教會活化。我們花了半年的時間討論活化的方向,又一起做了整天的工作坊。當天十多位信徒領袖出席 (其實是半間堂會了),一起禱告相交,討論現況,建立異象。大家先確認:大部分信徒個人靈命都健康活潑,教會各人彼此熟悉,關係十分融洽,而且領袖大都熱心愛主,也願意為教會付出。所以,改革現在的崇拜和團契並非當務之急,倒是會眾三十多人,大部分都四五十歲了,很少較年輕的信徒,長遠來說,令人擔心。建立異象時,大家都同意首要是加強年輕夫婦的事工,確保原來兩個家庭留下,亦再吸引多些家庭加入。另外有幾位領袖亦希望同時開展新的中學生事工。不過,最後大家同意按部就班,先重整年輕夫婦事工,再考慮是否開展中學生事工。
參考其他堂會的經驗,他們決定在主日上午啟動一個「親子」事工,讓年輕夫婦的家庭,全家人一起回來。先用簡短的親子崇拜(即全家一起崇拜)開始,然後孩子們參加Awana 活潑的遊戲、小組和兒童祟拜,父母則參加特別為年輕夫妻而設的小組,起初著重各種如何教育兒童的主題。為了開展親子事工,他們要把原先的主日成人崇拜,押後三十分鐘開始。 他們起初擔心地方狹窄,後來我在現場與他們硏究後,還是找到足夠空間給Awana 幾個組別。經過多番招募後,除了堂會原先兩個家庭外,最近兩年另外有四個新的家庭參加,合共12個兒童、 8-9個成人。父母小組不斷增加福音元素,新朋友很多都信主了。
年輕家庭事工似乎站穩陣腳了,部分領袖又舊事重提,希望開展中學生事工。不過新的親子事工用了七個兒童導師,三個父母小組組長,教會又沒有教牧同工,再加上幾個領袖移民,我有點擔心是否有足夠人手做中學生工作。那位領袖一力承擔,逐一邀請信徒參與,最後居然另外有6-7個信徒願意做新開的中學生事工的導師。這批導師先在建道受訓練,然後大規模在社區宣傳一個多元成長計劃,最後有三十個社區的初中生在2023年年初回到教會,半年後仍然有二十個留下,超過一半決志信主,正籌備下一季進行栽培的課程。
這間堂會的經驗是,無論教會的情況多困難,大家仰望上帝的恩典,努力改革,鹹魚的確可以翻生!
生命更新與內心的信念
在這幾年香港教會的大逆境中,教會能否鹹魚翻生,決定性的因素當然是教會的領袖自己是否可以先經歷生命更新。事奉會使生命更新,但生命更新的動力,必須先是內在的,建基於自己心底深處的信念。這是你最心底的價值,人生真正的目標,你最終極的關懷。這是你生命的一個錨 anchor,這是不受外在一切環境和際遇影響的,也可以說任何外在因素的起跌變化,上帝都可以使用這一個錨,幫助你度過,更在歷程中更新你的生命,使你更像基督。
「弟兄們,我要你們知道,我所遭遇的事反而使福音更興旺, 以致御營全軍和其餘的人都知道我是為基督的緣故受捆鎖的; 而且那在主裏的弟兄,多半都因我受的捆鎖而篤信不疑,越發放膽無所懼怕地傳道。」腓立比書 1:12-14
使徒保羅在腓立比書中,讓我們清楚看見他生命中的這一個錨,亦是他人生的目標,就是基督的福音。傳揚主的福音,領人歸主,引領人跟從基督,就是他人生的終極關懷。對保羅來說,一切外在的困擾,甚至教會內部的紛爭,通過這個清楚的人生目標,都被轉化成為他更新的動力。
保羅寫腓立比書時在羅馬被軟禁,是一個囚犯,但在信中沒有詳細交代牢獄生涯的具體細節或艱難。但他卻詳細描述了面對這樣的困境時,自己的心路歷程,而且刻意強調,「弟兄們,我要你們知道」,確保腓立比教會了解他的內心世界。原來他人在牢房中,內心仍然只關心一件事,就是福音的傳揚。對建道人來說,這就是「開荒、吃苦、火熱」的精神。
日思夜想,保羅發現了: 自己坐牢,雖然不能到處宣揚福音,但對於傳揚福音有兩個好處。首先是可以向御林軍傳福音。看守他的獄卒是皇帝的御營軍隊,每日換班幾次,變相給他機會不停向這些軍人介紹耶穌基督。結果是通過這些獄卒,使所有御林軍都知道,這個保羅坐牢的原因是宗教性的,因為他傳揚一個死而復活的基督。這些御林軍,也使不少皇室貴族認識了耶穌基督,這就是經文中的「其餘的人」。在腓立比書最後的問安語中,有這麼一句「特別在凱撒家裏的人問候你們」。原來連皇帝的家庭內也有人信了耶穌。腓立比是羅馬帝國的殖民地,當時腓立比教會也面對帝國不少的壓力,但保羅告訴他們,因為他坐牢,福音已經開始植根在帝國的核心了。這個小小的種子,幾百年後要開花結果,連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的母親也是基督徒,也令整個帝國最後接受了基督教。
保羅內心有一個錨,就是基督福音的傳揚。面對困難重重時,這個錨讓他的生命被上帝轉化。保羅因為內心有堅定的信念,一心一意傳揚福音,所以在牢獄之中,也看到福音如何被興旺,特別是他向看守自己的御林軍傳福音,使御營全軍和不少皇親國戚可以聽到基督的福音,甚至信主。保羅還看到自己坐牢的另外一個積極意義,就是激勵了羅馬當地教會的弟兄姊妹,更大膽的傳揚福音。
其實當時羅馬的教會也面臨打壓,殊不容易。但他們親眼看到使徒保羅身陷牢獄,仍然努力傳揚主道,他們就「篤信不疑」,應該是對基督大有信心、篤信不疑吧?!於是大家都努力傳福音。保羅更用了兩組詞語「越發放膽」和「無所懼怕」來強調羅馬教會傳福音的大無畏精神 。
其實這幾年香港的教會以至社會,都在困難逆境中,大家的感受都不好。社會的動盪、嚴峻的疫情、巨大的移民潮,對教會造成不少的衝擊。建道有六位校友在宣道會宣基堂全職事奉,而宣基堂也像其他教會一樣被衝擊,執事中有三分之一人移民,部分職青團契,有一半人用救生艇計劃去了加拿大。教牧同工們當然也感到悲痛,這些信徒大家看作自己的家人一樣,一一離開,又怎會不感到傷感?過去幾年的疫情,教會停止實體聚會,後來又有疫苗的爭議,影響也不小。
但逆境也是生命更新的契機。只要核心信念不變,逆境便成為轉化的動力。宣基堂堅持傳福音領人歸主是他們的核心價值,是教會的核心使命。「開荒、吃苦、火熱」就是這幾位校友的核心信念。幾百個青年人有一半移民了,過去兩年他們就重新上路,努力去向下一代的青少年傳福音,又招聚了全新的一、二百個中學生回來,幾位校友亦正努力帶領他們信主和做門徒訓練的工作。
疫情中有一個社會服務機構主動邀請不少教會到他們的地方,用週末做福音工作。不少教會都覺得地點偏遠,又在難走的斜坡路的山頂位置, 走上去差不多半小時,就紛紛婉拒了。但宣基堂覺得可以開展事工,專門針對這條斜坡路上的居民。為了宣傳,疫情中有三天的時間,幾位校友帶同自己的組員在那條斜坡路派傳單,終日走上走下,統籌推動並親手派發。因為校友們明白弟兄姊妹一般覺得派傳單是辛勞又卑賤的工作,不太喜歡參與,所以教牧要親力親為,以身作則,激勵大家,努力為主作工。那三天他們派了三千張傳單。兩年過去,那個聚會點現在有三個事工,差不多二百人了。
在服侍中見證福音的大能
在逆境中,不少建道校友都繼續努力實踐使命,以開荒、吃苦、火熱的心志,帶領人信主,並見證弟兄姊妹在教會成長,生命更新,從中見證福音的大能。
過去五年間畢業的校友,不少在各教會負責青少年事工,都不約而同見證青少年人經歷心態的改變與生命的更新。宣道會恩樂堂透過每星期補習班和結他班,招聚了幾十個少年參加團契,到他們高中時候,校友周振超傳道親自帶領門徒訓練小組,然後推動他們回到初中團契做組長,服侍剛剛回來教會的初中生。這些基層的青少年,由受助者變成服侍者,由組員變成組長,由接受教導變成教導聖經,心態上有極大改變,對信仰、對教會變得有承擔,甚至有幾位已經升入大學的青年,在積極考慮獻身做傳道人了。
中華宣道會友愛堂的教牧團隊中,有好幾位建道校友,他們每兩年會開展一個全新的初中團契,招募新一批堂校合作的幾十個初中生參加。每個初中團會招募十幾個大專生作導師,都是經過門訓的青年人,而且都承諾最少做七年的導師,從這些團友讀中一時開始,作他們的導師,直到他們讀完大學一年級。這七年的同行,就與他們一起走過初中的青春時期、初中升高中的適應、 高中的公開試 和剛升入大學第一年的信仰挑戰。不少團友到了這個階段,自己都已經接受門訓了,也準備作身分的改變,回到新一個初中團作導師了。
天樂浸信會也是跨代建立青少年團隊,不過發展得更快,賦權更徹底,青少年成長更快、更委身。天樂浸信會的堂主任楊小曼是建道校友,也親自負責青少年事工,百多個青少年,以兩年為一代。第一代的青年領袖,今年大部分是大學三年級及四年級,各人有不同的重要事奉崗位,我剛剛與他們逐一聊電話了解他們的事奉。某些第一代的領袖做第三代 (中五及中六)的組長及「小督導」,「小督導」這麼謙卑的名稱是做什麼的呢?原來是負責督導幾個其他的組長!怎樣督導他們呢?原來是每個月與每一位組長見面一次,一方面關心他們的屬靈生命,也確保他們每個月個別約見自己的組員。其中一個大學生青年領袖自己已經決定了獻身,大學畢業後讀神學, 而且她說正學習推動第二代的青年人獻身,在她負責的一個獻身聚會中,她也負責呼召,當日有三、四個第二代的青年立志獻身。你沒有看錯,是天樂浸信會一個大學三年級的青年平信徒,負責向一批大學一年級的青年人呼召,而且有三、四個立志獻身作傳道人!
在這些困難的年頭,仍然有不少校友去開荒,繼續努力在各區植堂,在這些經驗中,見證上帝如何使生命改變。校友何偉強牧師和何何瑞媚牧師兩夫婦在2019年帶領大約三十位播道會恩福堂的弟兄姊妹到新界西北植堂,建立了恩福元朗堂,在短短五年間,由三十人成為五百人的堂會。恩福元朗堂在巨大的逆風中,居然藉著植堂產生了持續的社區服侍和佈道的動力。原先三十人去植堂,先在堂址附近的公園派發物質,當日又同步在公園舉辦千人佈道會。
然後恩福元朗堂展開大量的外展工作,目標是元朗區的幾個大型公共屋邨(為基層市民而設的多層住宅)和區内不少的傳統村落(新界原居民的村屋群)。例如他們有一次去其中一個公共屋邨派發物資,就吸引了大量居民排隊拿取物資,每一個家庭他們都「抄牌」,一次就聯繫上該屋邨一百個家庭,然後就安排義工逐家定期家訪。面向大量屋邨和村落,做了大量的外展服侍,派物資、連續多日派熱飯、補習、上門教長者用手機等。次次「抄牌」、跟進家訪。現在四五百人中,大約三四成是附近的基層居民。堂會鄰近西鐵朗屏站,所以有四成左右的聚會者在新界西北其他區回來教會 (即屯門和天水圍); 而堂會為了方便附近的基層居民回來教會,又特設專車接送。
開放生命 經歷生命更新
在事奉中經歷生命的更新,首先是要彼此開放自己的生命,然後要願意一起學習生命的改變。華人教會的分組過去只著重知識的傳授,現在多了互動,但主要是討論,即意見的表達。生命分享不是表達意見,而是分享過去和現在真實的故事和經歷,並當中的感受。交換意見只是表面的討論,我們更需要內心深處的生命分享。只有將真實的我與人分享,才可能體驗在信仰群體中的生命更新。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這些生命的坦誠分享當然不少是現在生活中的困擾和壓力。一個中年的弟兄分享到疫情下留在家中工作,與他同住的岳父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對他各種生活上的要求,使他幾乎日日透不過氣。另一個姊妹分享到為了照顧初生嬰兒,與婆婆有不同意見,關係異常緊張,而且她感覺丈夫偏幫自己的母親。一個剛剛進入職場的老師,發送給家長的電郵,附件內容出現錯漏,被校長嚴厲譴責。凡此種種,在坦誠分享的小組中,都會被接納,甚至被鼓勵更深入的分享經歷和感受。
這些分享也經常會幫助我們反省成長中各種故事,使我們更了解為什麼自己今天會有這樣的性情和人生態度。一個弟兄有一次分享到他小學畢業那年,他的爸爸因為欠了賭債,有一天突然人間蒸發,拋妻棄子離家而去,從此不再有往來,所以他十分痛恨他的爸爸。不過他更痛恨他的媽媽。爸爸離家後,他母親一個人要照顧三個兒女,還要出外工作,壓力太大,性情變得十分暴躁。每日回到家裏,事無大小,母親總是大發雷霆,破口大罵。他在學校裏其實是優異生,無論是成績和課外活動,都經常得到校長和老師們的稱讚,但母親還是不滿意,仍然諸多批評。因此這位弟兄生命中經常有很多不安全的感覺。為了克服這些不安全感,他會拼命去獲取各種的成就,以期盼其他人的肯定。
中華宣道會友愛堂的堂主任胡家豪牧師,是建道校友,他帶領的門訓小組,一開始時就是每一次分組由一位組員分享自己的生命歷程中的故事,每人分享兩、三個小時。你沒有看錯,的確是每人用幾個小時分享自己的故事,是名符其實的「深入」的生命分享。
今年建道的學生會會長的母會,是播道會雅斤堂,堂會特別重一個訓練,名稱是「門徒生命成長轉化旅程」,簡稱為「門旅」。在門旅之中每一個信徒,都會找一個與自己曾經衝突的人,主動約見,實踐饒恕,使關係復和,也使自己生命更新。雅斤堂的堂主任陳傳華牧師最近在建道無牆教室中,分享了一些例子,不同背景的人,主動尋找過去曾經產生傷害的人,在極大艱難中,使關係復和,彼此生命更新。一位信徒幾十年前跟著母親牽著兩個弟妹,從大陸來到香港,發現父親居然另外組織了家庭,最後父母離婚,母親獨自承擔整個家,還患上抑鬱症。在門旅學習中,這位信徒主動接觸父親,「指責他的錯,並尋求復和」。父親流淚道歉,他自己多番掙扎禱告後,饒恕了父親,並向他傳福音,父親大為震撼,決定跟隨耶穌。
原載於《建道通訊》214期,2024年1月,頁10-19。
作者簡介
葉松茂
拓展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