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好樣」基督徒!──尋索逆境中的使命人生/梁家麟

(梁家麟主講,編輯室整理,未經梁牧師過目)

這一代的年輕人常被批評為質素下降、有潛質無實質,而他們身處的香港又充滿怨氣、憤慨、無力感,面對如此境況,年輕信徒還可以怎樣談「生命復興,使命承擔」?

大能的上帝與無能的人

一般人都是從自己的能力入手來評估自己,量力而為,然而基督徒卻是從上帝的慈愛、大能入手,來發現自己的可能性,因為每個基督徒都是懷有上帝應許的人,有召命等待我們去完成。上帝有美夢,卻交付我們來成真。

可惜我們常不相信上帝的大能,就以祈禱為例,許多基督徒只選擇那些他們覺得必蒙應許、很神聖的東西來祈禱,譬如我們喜歡祈求「合宜的天氣」,但什麼是「合宜的天氣」?陽光明媚可以是,細雨綿綿也可以是。這種「百搭式」的祈禱似乎必蒙應允、萬無一失,其實適得其反,它們必不蒙應允,因為根本無從驗證!

上帝有權不應允祈禱,然而只有當我們真的相信上帝會行奇事,才可能向祂説出隱藏內心一些可能極瑣碎庸俗,卻又很真實的想望。只有當我們在平常的生活中體味過上帝大大小小的恩典,才不會在遇到困難時給嚇倒。

我們常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投入一個事奉,到後來才發覺問題的複雜。十九世紀的宣教士來華時也無法想像情況的困難,他們深入不毛,辛勤幾十年,才得十幾人信主。然而若不是他們「傻更更」的心志,福音也就與這些地方絕緣。今天我們去到這些地區,仍會為當地生活的困難、社會的複雜而大大慨嘆,然而撫今追昔,卻會發覺原來上帝已在當地作了微小卻絕不簡單的工作,哪裡有困難,那裡就有恩典。

現在教會太過講求專業,但上帝是看內心多於外在技巧的,上帝當然可以呼召一些「好樣些」的人來事奉祂,不過既然祂呼召了我們,我們就「頂硬上」。上帝用得著我們,只須我們有一顆單純的心;而且在越困難的情景,越須要我們以單純的心面對。宣道會本是一個信心差會,最初的宣教士也只接受一年的訓練就被差派出去。

不要用我們對自己的評估和認識來限制自己、推斷自己,我們是根據上帝的大能來推斷自己,用上帝的大能來開啟我們生命的潛能,然後投入這個世界去服侍我們的上帝。

慈愛的天父與崎嶇的人生

然而我們必須先成為上帝的作為,才能為上帝有所作為。

我們習慣將信仰説成是片斷式、事件式的,傾向戲劇化我們悔改信主、生命復興的經驗,將生命打成「前我失喪、今被尋回」的不同段落,各不相干。但這樣的生命其實充滿斷層,這樣的信仰也不紮實。

上帝在我生命中的計劃早於我在母腹之先已開始,祂不是在我十八歲信主時才像粵語長片的父親,走出來告訴我他是我的生父,過去委屈了你,從此苦盡甘來。

我們常為上帝開脱,説所有的艱難困苦都與祂無關,讓上帝不用為我們的過去負責任,結果這只會使上帝成為一個不負責任的上帝。一個在最艱難、坎坷的日子缺席的上帝,又怎會是我的上帝?連最艱難、坎坷的日子我都可以自己熬過,現在要上帝來幹嘛?我怎能忍受上帝在我十八歲時介入,然後將我的生命打成兩段,各不相干?

越是可見的恩典,越不需要尋問有何神聖的理由。但如果上帝從沒有在我生命中缺席過,我就要問在那些艱難、黒暗的歲月,有何特別意義在其中?上帝是整合我生命的元素,信仰就是要將上帝與我整合起來;只有認定一生都在上帝手中,才可以將生命中一切好的壞的、高的低的轉化成恩賜,才可以看到就連那些禍患、過錯都是上帝給我的資產而非負資產,才可以看到原來慈愛主一直都拖帶著我,將我塑造成為祂心中獨特的我。

如果一間教會中每個信徒都像李雲迪那樣有才華,還有誰敢加入這間教會?耶穌向將要三次不認主的彼得説:「但我已經為你祈求,叫你不至於失了信心。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路廿二32)我們總祈求上帝將我們不光彩的歷史活生生的抹去,然而信仰要求我們轉化,而非裝假。我們總有些資源是身旁的人所沒有,在一個多元的社會中,我們需要多元的人來事奉上帝。

公義、和平之君與荒謬的世情

而當我們面對糾纏不清的種種社會問題時,我們很容易就會祈求上帝用非常的手段、激烈的手法將大山小崗削平,希望上帝使我成為正義的朋友。然後當現實不符我們的想望,我們就聲稱上帝不存在,繼而犬儒玩世、憤世嫉俗,以至於同流合污。

一位在內地事奉的姊妹講過一段發人深省的説話:「我們總得接受這是一個墮落了的世界,我們只能盡力幫助那些沒權沒勢的人去爭取他們應得的權利;與此同時,我們卻要很小心,切勿利用自己的持權,以權力打壓權力,以暴力打壓暴力,以不義對待不義。」我們的主是一位公義卻又和平之君。

一些前衛基督徒會説如果我們不能解答一個又一個的政治、社會、經濟的問題,就沒資格傳福音。如果真的這樣,我們早就該「收工」。而一些保守的基督徒會藉一個又一個的社會事件、國際局勢來製造許多驚嚇,舉辦末日講座,呼籲我們搶救靈魂,趕快傳福音,因為世界墮落、末日將至。然而狼來了的故事講得越多,驚嚇次數越頻密,弟兄姊妹就越「剛強壯膽」,越有「免疫力」,以致失去對基督再臨的盼望,因為反正每次都是「報假案」。

一個國家不可能長期於處在高度戒備狀態;一個學生不能長期開夜車、以考會考的方法來讀書;一個基督徒不可能不眠不休去搶救靈魂。傳福音、服侍主是基督徒常規生活的部分,不是搞運動可以搞出來的。我們不要給外邊的世界牽著我們的鼻子走,不要以外在的議程來判定我們的福音是否有效,不要一味應付外在的訂單,改變自己供應的貨色。

主耶穌沒有一下子推翻羅馬政府、改變社會結構,祂讓那些困苦流離的人得安慰得盼望。主耶穌走自己的路,而我們則走主的道路。

立定志向,具體事奉,活出「好樣」

這裡有三個建議:

第一,立定志向,做上帝喜悦的事奉。所有抉擇可根據兩個大原則,一是這是否榮耀上帝、討主喜悦?二是這是否使人得福音的好處?即傳統説的「榮神益人」。這樣做我們還是有機會犯錯,但一生的方向大致不會出錯。

第二,努力做具體的事奉,將我們無限的潛質化作有限的實質。我們要學習保羅「只有一件事」,然後專心一致,心裡旁驁,做到最好,做到最甘心。專心使我們有成就,專心使我們快樂,任何東西淺嘗輒止都差不多,要體驗信仰莫測的豐富,只有透過全情投入。

第三,做我們能力及恩賜所能承擔的事奉。上面提過,我們的使命是連著我們的生命,我們只能從上帝在我們生命中已有的工作來看上帝給我們的恩賜,包括那些失敗、坷坎的經歷。上帝派你在什麼角色,你就做什麼角色,並且做出個「好樣」來,失業嘛,就做個「好樣」的失業者;病嘛,就做個「好樣」的病人。不要虛擬一個境況問上帝我們可以做什麼,只有當你咬定就在這個境況中事奉神,上帝才能帶你到應許地。

一個心靈越簡單的人,越能適應外在的轉變;一個越單純的信仰,越能在逆境中成為我們的支持。

原載於《宣訊》39期,2003年3月,頁1。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作者簡介

梁家麟

榮譽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