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信的成聖觀對華人信徒的啟迪/梁家麟
宣信的聖潔觀
繼承源自衞斯理約翰的成聖觀念,宣信的聖潔觀基本上反映了英美近百年的聖潔運動的傳統。這傳統扭轉了改革宗向來視成聖為道德行為的長進的看法,不認為人可藉個人的努力(及聖靈的幫助)在道德上達至「聖潔」的地步,卻相信「聖潔」是一個被動的經歷,是聖靈特殊賜與的恩典。宣信等聖潔運動所追求的是一個被動的聖潔,而不是一個主動的聖潔。
衞斯理約翰的聖潔觀念,對上一輩的華人信徒而言,一點不會陌生。秉承着這個傳統的宋尚節(他是衞理宗的牧師),在三十年代開始便不斷宣揚基督徒必須在「得救」後追求「重生」經驗的道理,並且視此為真偽基督徒的分判所在。簡單地說,所謂「重生」,是指基督徒在決志悔改後的一個特殊經歷。這是一次過且在某個特定時間發生的屬靈「事件」。在這事件發生的一刻,人覺着被聖靈充滿,祂的恩典和慈愛注滿人的內心,使他有完全改變,脫胎換骨的感覺,人在此時切實地感到如今活着的不再是他,乃是基督在他裏面活着。
衞斯理本來強調,「重生」經驗是上帝完全的作為、聖靈的第二次恩典,人是不可能憑己力去追求獲得這個經歷的。但繼後的聖潔運動,卻在人本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大奮興運動基本上是個人本主義的屬靈運動),突顯了人的追求和追求的功用。而隱然受儒家人本思想影響的宋尚節等,就更強調人的作為(認罪)是促成上帝作為(聖靈充滿)一個不可或缺又具決定性的條件。所以,有關「重生」的教導,我們聽到的壓倒性說法,是人必須徹底認罪悔改(人得做這個、人得做那個),並聲言人若得不到重生經驗,原因端在於他的認罪還未夠徹底;哪怕他只是不慎而非故意忘記了某條三歲孩提時所犯的罪,也是不成(人的作為竟然決定了上帝能否作為)。
宋尚節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以至東南亞,深深地影響了一整代的華人信徒,他的教導至今尚為不少牧者信徒所傳誦。在中國大陸一個重要的異端派系︰「重生派」(或稱「哭重生派」),所宣揚的也是這樣的道理,不過他們更為極端︰一方面將「重生」經歷定為得救的必須,二方面又規定了哭是重生經歷的必須表現。
十九世紀的聖潔運動與衞斯理的「重生」教導的不同處,在於前者較強調「聖潔」(「重生」經歷)作為一個狀態、境界,過於一次過的獨立事件。他們相信聖潔生命是一個所謂更高的屬靈生命、一個信徒可以恆常維持(「常住」)的屬靈景況。聖潔的生命就是一個恆常為聖靈充滿,經歷到祂所賜的喜樂和滿足的生活狀態。
宣信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於美國路易斯城教會工作期間,與一群聖潔運動者來往,對他們的屬靈能力和屬靈生命深感羨慕,於是開始追求聖靈充滿。他得着這個重生的經驗,心中充滿喜樂。上帝將他的生命當作聖殿,成為聖靈的居所;聖靈住在他裏面,彰顯出祂的榮耀和能力。
宣信繼承了聖潔運動的「聖潔」觀︰
第一,他相信成聖是經歷,是人在事奉上帝以先便獲得了的;惟有先得着這個經歷,人才有事奉上帝的能力。故此,成聖不是人畢生要實現遙遙無期的目標,而是打從信主一刻便得立即追求的經歷。
第二,他相信成聖(重生)是一個一次過但又恆常擁有的特殊經歷。他曾以一個譬喻說明這個道理︰就像約書亞的軍隊進入迦南地時,堆一堆石頭作紀念一樣,成聖作為生命一大轉機,也是我們可以清清楚楚確實得着的。不過,人在得到這個經歷之後,便要恆常固守之,切勿遺掉。
第三,他確認這是一個被動的成聖。成聖是上帝將祂聖潔的美麗和裝飾披戴在人身上。我們只管把自己奉獻給祂,祂便使我們成聖;前者是人的責任,後者是上帝的責任。
不過,由於宣信自幼受改革宗的屬靈傳統所薰陶,他始終持定「基督中心」的信仰觀點,並未因着接受了新思想而有所改變。故此,他在宣揚聖靈的洗的道理的同時,也強調與主耶穌聯合的重要性;並且,他毫不含糊地指出,後者才是最重要的。惟有我們恆常住在基督裏面,祂在我們裏面動工,我們才有源源不絕的聖靈能力。
今天華人教會的應用
宣信的成聖觀,對今天華人信徒有很豐富的啟迪意義。
第一,它提醒我們,在信仰的事上不可甘於平淡,尤其不能停留在頭腦認知的地步,必須追求更深度的屬靈經驗,藉此獲得第一手的信仰確據。
委實今天教會有太多不冷不熱、半生不死的信徒,他們只是習慣地定時上教堂,跟基督徒朋友來往,盡「教徒」的基本義務。他們空談一些神學理論,重複別人的屬靈經驗,而自己與上帝的關係卻乏善足陳,大抵除了那個已重複多次的得救見證外,再無別話可說。這是一個有宗教而無上帝的「基督徒」生命,與儒家知識分子那種「祭如在」的形式主義和禮儀主義傾向非常吻合。
宣信指出,每個基督徒都必須在屬靈經驗上,離開淺灘,駛入主慈愛的深海中,享受祂莫測的豐富。這是更深的屬靈生命 (deeper life)。
第二,它提醒我們,個人的屬靈生命是一切事奉的基礎。沒有與上帝親密契合的關係,沒有得着從聖靈而來的能力,我們的事奉就不過是憑血氣而作的個人事業。
必須承認,我們的事奉有太多人為的成分。事奉可以是個人自我實踐與自我表現的同義詞,我們在其中要求自己的想法、喜惡和權力得到伸張,我們又因此為自己得不到足夠的尊重和讚賞而深深不忿。無怪乎教會可以成為一個名利場,而我們亦恆常被事奉所帶來的成敗得失而困擾。由於傳統愛面子,重名位的民族性格,華人教會存在着這個問題,不可謂不嚴重。
宣信認為,基督徒必須以上帝的作為來事奉上帝,亦惟有上帝的作為才配事奉祂自己。我們若要上帝的作為藉我們施展出來,便必須首先立志使自己成為上帝的作為。我們先被基督得着,繼而得着祂的能力,然後才為祂奔跑。
第三,它提醒我們,基督徒必須以基督為生命中心,並且立志過「唯獨信心」的生活;決不以個人的道德或靈性行為的臻善,取代「信靠基督」這個至高的目標。
我們無疑得在倫理道德上努力完善,行事為人與所蒙的恩相稱;但是,道德完善卻不是我們奮鬥的方向,靠賴自己的道德意志勉力行善更不是基督教的中心信息。教會應該鼓勵信徒多結屬靈果子,效法基督柔和謙卑的樣式,追求各樣美善的事;但卻不應絕對化任何一套屬靈觀,不應將某種具體的屬靈表現(無論是恩賜、能力或德行)絕對化,以致誤導信徒,令他們將焦點從「純全的基督」轉移到「基督的純全」之上,本末倒置。我們必須慎防華人的道德主義與律法主義傳統的滲透。
宣信指出,我們所追求的,無非是讓基督在我們的生命中照常顯大,這亦正是「非我惟主」的真正意義。
聖潔年的主題經文是「成為聖潔、合乎主用」。按着宣信的觀點,這句經文的意思不是「使我們成為聖潔的人,好使我們夠資格事奉上帝」,而是「讓基督的聖潔成為我們的聖潔,好教祂完全掌管並使用我們的生命」。
原載於《宣道文礪》第37期,1998年5月,頁8-9。
[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作者簡介
梁家麟
榮譽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