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在主觀上的客觀——曾錫華老師 / 周翠珊

「要做到客觀,必先承認自己主觀。」——曾錫華老師
九年前認識曾錫華老師(以下簡稱「曾牧」)的時候,我已經在宣教工場有六、七年的時間,當時,從迦納工場回港述職,由於身體出現問題,需要在港休養一段時間,於是曾牧邀請我幫忙籌辦跨越文化研究部四十週年慶典,期間亦有機會修讀「文化人類學」,為日後的進修鋪路,隨後,我便回到工場繼續服侍。
宣教士進修並不容易 進修一直是我多年心願。我的工場位於西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迦納北部一個穆斯林的地區。當地的部落文化和香港截然不同,在那裏生活了近十年,最後幾年,當地的伊斯蘭教氛圍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加上和不少當地人深入傾談,改變了很多我對宣教的看法。我很希望有機會對當地文化作更深入的研究,但無奈宣教士儲蓄有限,加上在工場氣溫往往攝氏四十多度,一打開書本看沒多久,汗水就一滴滴地滴在書本上面,想要好好看完一本書,也並不容易。一直到數年前,我隨丈夫回港服侍,曾牧師告訴我建道開辦跨越文化研究博士課程,於是我便報名,並且順利於2024年畢業,成為第一屆畢業生,亦承繼他的使命,有機會在建道服侍。
所謂「客觀」 到今日為止,我還記得第一天上課的喜悦!曾牧是課程的統籌,他可以說是一步一步帶著我完成論文。還記得他邀請我報讀博士課程,我第一個反應是告訴他,由於我長期生活在迦納北部,一個充滿著奴隸歷史的地方,受到當地後殖民情緒影響,對宣教的觀點可能和西方宣教界主流看法有所不同。儘管如此,在美國接受教育的他,仍然欣然地接受我,成為我的指導老師。
事實上,做博士論文很著重新的發掘與創見,加上宣教的光譜很大,老師很難對每一個題目都很熟悉,因此,於我而言,一個好的宣教博士論文指導老師,除了循循善誘,一步一步帶領學生完成論文以外,更重要的是以「客觀」的態度,給予學生意見,和學生一起發掘當中的可能性。在整個做論文的過程中,曾牧師根據他豐富的學術經驗,幫助我梳理論文的脈絡,指出當中可能出現的漏洞。他對學術的要求和程序均十分熟悉,當我做論文時遇上瓶頸的時候,他亦會一語道破,提出十分到位的建議。
造福華人宣教學術 曾錫華牧師是因為有感於華人基督教界,缺乏一種以「大隊」(cohort)形式進行的宣教學博士課程,於是在2021年,為建道創立了宣教學研究博士課程(D Miss)。由於在香港上課,除了省卻龐大的交通及食宿開支以外,以中文教學和書寫論文,亦讓學生容易吸收以及完成課程。
總的而言,曾牧在我眼中是謙謙君子。還記得九年前上他的「文化人類學」,他在簡介裏面第一句就說:「要做到客觀,必先承認自己主觀。」自此,這九年來,我反反覆覆思考這句話!當我寫每一篇專文的時候,我都會想起這句話。這句話看似輕,實是重!作為一個主觀極強的人,要成為一個好的宣教學者,事實上,首先要看清自己本相,雖然無法做到絕對客觀,但至少可以做到相對客觀。
原載於《建道通訊》220期,2025年6月,頁21-22。
作者簡介
周翠珊
跨越文化研究部事工主任
最新文章
編輯精選
[電子書]困境與抉擇:「建道研究中心30週年誌慶」跨學科研討會論文集/廖炳堂、倪步曉主編
2025 年 1 月 2 日
從梧州到長洲:建道神學院125年的挑戰與恩典 / 陳智衡
2023 年 10 月 1 日
微小教會的見證/高銘謙
2023 年 6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