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道學刊18期

The Mystery Of Revelation 17:5 & 7 A Typological Entrance(「巴比倫」的奧祕──一個預表式的讀法)/張雲開

一個合宜的詮釋方法,必須同時處理天啟文獻中的神學思想,和其所使用既傳統又怪異的象徵語言。本文試用大衛森的預表詮譯法,解讀啟示錄第十七章的部分內容,鋪陳「巴比倫」的奧祕。

四經?五經?六經?──對妥拉批判學的評析/黃天相

上世紀的學者已相信聖經內的書卷不是在短時間內寫成的,而是經過漫長的歲月才能形成,所以,他們的注意力都從對經文的解釋,轉移至研究經文傳遞方面,妥拉就是明顯的例子。這種歷史的分析是很重要的,至少能夠幫助我們更準確地理解經文的本質。

保守與開放──試論徐松石早期的宗教對話/蘇遠泰、何慶昌

吳宗文評價徐松石為持守聖經的基要主義者,我們以為,從他晚年的作品來說還是可以的,但以其三、四十年代的著作來說,這評價卻不能準確地描述徐氏在宗教對話上既保守又開放的態度。

道德論證──批判與辯護/關啟文

道德論證認為,我們的道德經驗能為神的存在提供支持,本文會勾劃道德論證的輪廓,並為它提出幾個支持的論點。

倪柝聲在1948年的復出及與此相關的宗教理論/梁家麟

本文接續〈倪柝聲有關控罪的考證〉,敘述倪柝聲自1942年因罪被教會停職後,於1948年在李常受的協助下復出的整個部署過程。

宋尚節的聖靈觀/黃彩蓮、梁家麟

本文探討宋尚節的聖靈觀。先從他的生平入手,指出個人經歷如何影響他的神學觀點;繼而研述他對聖靈在信徒生命三方面的經驗,及聖靈對信徒生活三方面的功用;最後評述他的聖靈觀與當時期靈恩運動的異同,及對日後華人教會可有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