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道神學院 教牧學博士課程 / 劉佩婷

建道神學院於1995年7月正式開辦教牧學博士課程,距離至今剛好30年。當年張慕皚院長與一眾師長牧者(包括李耀全博士,曾立華博士,梁家麟博士等等)帶著使命,為牧會經驗豐富的牧者提供深造機會,期望「透過提供學術理論與實踐並重的訓練,將神學、聖經真理及社會科學等理論與教牧事工作整合的研究;使修讀的學員在事奉上產生更強的效果」(曾,1996);同時,也期望將西方實用神學理論與本地處境整合,為華人教會在傳統與現代的兩極中尋求定位。此課程深受教牧支持,過去30年報讀人數超過200人,接受此課程裝備的學員亦大受裨益。
踏入21世紀,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教會對教牧要求越來越高,期盼他們在牧養職事上多才多藝,以致能精幹地帶領教會走上增長之路。有見及此,教牧學博士課程帶著承先啟後的精神,繼續與教會同行,於2023年推出全新的教牧學博士課程——主修婚姻與家庭事工/輔導,和主修教會重整和活化,為新時代裝備「另一種教會領袖」——他們願意尋求在傳統模式中轉型,願意為教會發展和家庭事工尋索新出路。
教牧學博士課程中「教牧學」(ministry)的意思是「牧養職事」,是神學訓練的重要部門科系,內容包括甚廣,「舉凡教會體系與行政講道學、崇拜禮儀學、基督教教育、教牧關顧與輔導、教牧個人成長,教會增長學都是教牧神學探討範圍,其宗旨是建立教會,牧養信徒,使教會和信徒生命茁壯成長」(曾,1996)。
牧者的牧養職事是「先於神學,也同時產生神學」(Ministry precedes theology and produces theology)(曾,1996)。教會牧者是駐堂神學家(contextual theologian),將神學觀點帶進牧養工場中(Anderson,1993)。在牧養場景中,他們與弟兄姊妹一同經驗生命中的挑戰和信仰的力量,同時也透過收養,反思和整合信仰,對上主有更多的認識,也透過對自己有更多了解和認識,從而認知上帝豐盛的恩典。他們不單是具有牧者心腸的教會領袖,更加具有神學家研究精神與學者風範,從實際牧養場景中研究和反省出現代教會需要的神學思想(曾,1996)。
對於有基礎教牧訓練和牧會經驗豐富的牧者,面向複雜,多變的世代,需要持續透過學習,分析和檢討,清楚認識目前牧養環境和週遭的世界,以正確的神學理念作出反思和判斷,以致在牧養工作時,對教會和信徒作出合理而良好的關顧和處理;同時建立一套配合時代需要又符合真理的教牧神學觀念(曾,1996)。
世界正經歷翻天覆地的轉變,教會未能倖免於這些洪水和巨浪的衝擊。教會的事工發展和牧者的牧養職事都需要持續更新,重新檢視他們的存在意義和使命的根源。我們需要同路人,一同在這個世代中摸索前行。
建道神學院教牧學博士課程是一個機會,凝聚一班進駐這個世代牧養場景的牧者,在混亂中分辨和堅守真理,在不確定中發現並見證上帝的同在。
建道神學院的教牧學博士課程是神學教育的高等專業學位,在以下四個範疇為教牧同工提供進深的神學訓練,探討牧養華人教會的獨特性:教會重整與活化、婚姻與家庭事工、講道與領導,和屬靈塑造(2026年9月開始改名為「基督教靈修學」)。課程設計環繞三大主題:專業知識(Knowledge),事工經驗(Experience)和個人成長(Personal Growth);課程內容包括兩部分:課堂學習(60%)和論文研究項目(40%)。畢業論文是整個學習的巔峰,以研究和整合為目的,形式可以是以學術研究為主的論文(dissertation),或者選擇以事工發展為主的研究項目(project)。
繼往開來,30年前的異象今日仍在,無論世界如何變化不定,建道神學院仍然堅守使命,矢志回應時代的挑戰,為華人教會培訓忠心、有見識、有學養的牧者。
參考資料: 曾立華(1996)。〈迎向21世紀的教牧神學觀的建立〉。【教牧期刊】第一卷,第一期。 Anderson,R. S.(1993)。“Ministry of the Fireline”in A Practical Theology for an Empowerment Church。Downers Grove:InterVasity Press。
原載於《建道通訊》220期,2025年6月,頁15-16。
作者簡介
劉佩婷
輔導系副教授
最新文章
編輯精選
[電子書]困境與抉擇:「建道研究中心30週年誌慶」跨學科研討會論文集/廖炳堂、倪步曉主編
2025 年 1 月 2 日
從梧州到長洲:建道神學院125年的挑戰與恩典 / 陳智衡
2023 年 10 月 1 日
微小教會的見證/高銘謙
2023 年 6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