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道群體生活 跨學科的神學教室 / 劉思銘(神學碩士[研究式])

我的研究:一場跨學科之旅
我的神學碩士研究題目是「教會作為一個具運動型態群體的限制和條件」,這是一個跨學科的題目,當中涉及神學,宣教學,聖經研究,社會科學和實踐神學。因著這題目涉及很多不同範疇,在進行這個研究期間,我要對以上範疇都有一定的認識;又或說,我要重複五次以上的範疇內,經歷對其內容一無所知,進而懂得從事跨學科的對話,這是一個不容易的歷程。但建道的校園生活-不論是長洲的飯堂午飯時間或灣仔的校園生活——皆為我的研究歷程提供了充足的養份。
建道群體生活:跨學科的神學教室
在建道的午飯時間裏、同學、老師與同工都會一同吃飯。因着我們沒有預先編排座位,大家都是共同「搭枱」,因此,在撰寫這篇論文期間,我實在是有着很多機會向不同老師請教。在這過程中,不論是曾教過我的老師,或是近年新加入建道教學團隊,我沒有修過他們科目的老師,都不吝賜教,叫我與老師的友誼和識見都有增長的機會。
有的時候,有外來講員到來分享,他們亦會是我們「搭枱」教室的座上客。同時,同學之間彼此分享教會及事奉生活的經歷,同學與老師之間彼此砥礪同行,亦為我的跨學科學習注入了不少靈感。
這種群體生活可不會被長洲校園專美於前,在灣仔市區校園的學習生活中,我亦不時會碰到不同師長與同學,同樣亦可彼此交流。因著交通便利的關係,在市區校園會遇上以前道學碩士的同班同學,在灣仔借書時遇上並談,彼此分享近況,事奉和生活點滴。可以說不論長洲和灣仔,皆為建道的跨學科教室。
神學教育與跨學科對話的前景
面對香港教會的轉變,教會觀與事奉型態的更新,我們需要更多不同跨學科的對話,讓我們對時代的轉變有更敏銳的觸角,在理論與實踐並行的過程中經歷上帝。
感恩有着建道的老師與同學的同禱同行,在群體生活中讓我整合不同學科的理論,使我能有更好的裝備,在牧養和實踐的過程中不斷與轉變中的場景對話。
建道的學院生活實在有其獨特之處。
原載於《建道通訊》220期,2025年6月,頁12-13。
最新文章
編輯精選
[電子書]困境與抉擇:「建道研究中心30週年誌慶」跨學科研討會論文集/廖炳堂、倪步曉主編
2025 年 1 月 2 日
從梧州到長洲:建道神學院125年的挑戰與恩典 / 陳智衡
2023 年 10 月 1 日
微小教會的見證/高銘謙
2023 年 6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