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上貧窮的人 / 鄺成中

新約福音書記載了耶穌在他傳道生活中遇到不同類別的人,其中有富有的人,也有貧窮的人。馬可福音五章記載了耶穌先後遇到兩個貧窮的人,他們不單是貧窮,而且是非常的貧窮;然而,馬可五章的記述不單展示了耶穌對貧窮人的關注,更加是深層次的關注。
馬可五章中,耶穌在格拉森人的地方遇到一個被鬼附的人,這人是貧窮的,而且是非常的貧窮,他真的是一無所有:他沒有健康(被鬼附)、他沒有朋友(眾人要將他隔離,用鎖鏈將他捆鎖)、他沒有居住的地方(他露宿在沒有人會願意住的地方:墳墓,他是否有家歸不得?[5:19],他是否連他的家人也不要他?)、他沒有人最基本的財富:被接納(為何眾人要用鎖鏈將他捆鎖?為何他會用石頭打他自己?是否連他也會討厭、拒絕自己?)。
耶穌讓鬼群進入豬群,使這人重新得到健康。為何耶穌會讓豬群同時掉進山崖,而且淹死在海中?耶穌絕對可以讓這人重新得到健康而不用犧性豬群,那約二千隻的豬實在是一個為數不小的財富。事實上,耶穌所作的不單是要讓這被鬼附的人得到醫治,他更是要解決他深層次的問題–真正的貧窮:沒有家、沒有朋友、沒有被接納。
透過豬群墮崖的情景,眾人可以清楚的知道鬼群已進入豬群,知道被鬼附的人是已經得到真正的醫治,以致大家可以重新接納他重回社群,他也可以重回他的家(5:19)過著健康正常的生活;不單如此,耶穌所作的更可以讓那人也可以清楚知道自己已得到醫治,以致他可以重新的建立自信,接納自己。
在眾人眼中,那被鬼附的人是非常沒有價值的,他是非常的不潔淨(被鬼附是不潔淨,他更是被許多的鬼所附[5:9]:非常的不潔淨),以致眾人對他是諸般的拒絕與排斥(5:3-4),然而,耶穌卻看他是遠比二千頭豬貴重得多,是以他願意以二千頭豬的價值來換取那人的重拾自信,以及眾人對他的重新接納。
馬可五章接著記載耶穌遇著一個患了十二年血漏病的婦人,她也是一個貧窮的人(為求得醫活,她花盡她所有的[5:26])。婦人從後摸耶穌的衣裳並且立時得到醫治,耶穌的反應是轉過身來說:「誰摸我的衣裳?」(5:30),縱是經過門徒的質疑(5:31),耶穌仍是四週的觀看,為要找出到底是誰在摸他的衣裳(5:31)。耶穌是全能全知的神,難道他不知道是誰在摸他的衣裳嗎?他當然知道是那婦人在摸他的衣裳,那他為何仍在不斷的尋問是誰在摸他的衣裳?耶穌所作的是要使那婦人能最終鼓起勇氣站出來,並將所經歷的當眾說出來,以致眾人都可以知道那婦人已得醫治。
那婦人不單是貧窮,她更有深層次的問題,她是不潔淨的(血漏病的問題[利末記15:25-27]),而且與被鬼附的人一樣,是非常的不潔淨(長期的血漏,而且是不能治好的),她更是非常的貧窮,不單沒有金錢,就連其他最基本但很重要的都沒有,與被鬼附的人一樣。婦人不單因治病而花盡所有的,更會因長期不潔淨而被隔離,導致沒有朋友,沒有正常的社群生活,甚至連最基本個人的自信心也會沒有了,是以她不敢從正面的來求耶穌,只敢靜悄悄的從後而來摸耶穌的衣裳,當她知道事情不能隱藏而要說出來的時候,她的反應是恐懼戰兢的(5:33),最大的可能是因長期的被隔離而導致不敢面向群眾,更加惶論當眾說話的信心。
耶穌要尋找摸他的人,為的是要讓婦人可以當眾說出事件的經過,以致眾人可以知道她已全然得到醫治,好讓她可以重新被接納,重回社區過群體的生活;不單如此,耶穌所作的更要讓婦人能鼓起勇氣當眾說話(在這之前她只敢靜靜悄的在耶穌背後),使她能重拾基本的自信心與勇氣。耶穌不單讓婦人得到疾病的得醫治,他更是要為她解決深層次的問題,就是她真正的貧窮問題:沒有社區生活、沒有朋友、沒有被接納、沒有自信心、沒有勇氣。
馬可五章中耶穌在被鬼附的人身上所作的,與在血漏婦人身上所作的一樣,就是不單為他們解決疾病的困擾,耶穌更是關注與解決他們深層次的問題,就是他們真正貧窮的問題。
貧富懸殊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世畀各地,而且是越來越來嚴重,香港也深受這問題所困擾。香港在2011年的貧窮率為17.1%,即窮人達至115萬;長者方面,貧窮長者達28.8萬人,佔長者人口32.7%,而獨居及二老長者的貧窮率更接近54%。高收入群組與低收入群組的入息差距可以是3.5倍;全港最富裕的10%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可以達8.88萬元,而全港最貧窮的10%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只是3400元,二者的差距可以是達至26.1倍。事實上,貧窮及貧富懸殊的問題實在是不能忽視。
建道神學院在今年的3月1日至2日將會舉辦一連兩天日間的學術研討會及晚間的公開講座,題目是「貧與富:聖經、神學的反思」。兩天的日間時段是學術研討會,學者們會就著有關的課題在聖經與神學的層面作出學術性的討論,大會邀得著名的新約聖經學者 Prof. Craig Blomberg為主題講員,同時亦會有二十多位的學者發表論文,對象是學者、神學生,及教會牧者;兩天晚間的時段是公開的講座,對象是平信徒及教會領袖,除了Prof. Craig Blomberg,大會同時邀得周永新教授及梁家麟院長為大會講員。希望在這兩天內,學者們與眾信徒能在有關的課題上有更多的反思與回應。
原載於《建道通訊》170期,2013年1月,頁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