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反思對心靈醫治的關注及規範〉:從實踐神學角度的幾點回應/廖炳堂

內容簡介:

衷心多謝楊慶球博士〈神學反思對心靈醫治的關注及規範〉一文,他對心靈醫治做了一次嚴謹認真的神學研究。他從東正教學者薛斯奧拿(John Zizioulas)、早期教父及祈克果的學說中,解說人有神的形象的主要涵義,乃人像三一神一樣是關係性的存有(Being as Communion),即因罪墮落的人格本質,不是個人憑自我修煉可達至,而是要在與他者的關係及交往中恢復和重建。作為受造和蒙拯救的人,最基礎的他者的關係便是神和祂的教會。透過上帝的救恩復和及所衍生之教會團契生活,人的位格得以在愛和道德自由的關係中延伸,其位格內涵得以重塑,並延展到他/她其他的角色中(例如丈夫、父親、同事、朋友等),救恩/成聖在此包括了心靈醫治的內涵。我相信這些基督教人觀的思想提供了很基要的理念資源,對牧養和輔導之工作、並信仰和心理輔導知識之間的反思和整合都很重要。

本文主要從處境角度作出幾點補充作為回應:為甚麼今天我們有興趣要為心靈醫治作神學反思呢?從實踐神學角度來看,筆者認為起碼有三個急待思考的課題:一、牧者的角色包括心理輔導嗎?二、基督教心理輔導工作的神學和倫理規範,三、內在醫治的神學和輔導規範。

本文發表於香港整全醫治年會(2010)「心靈牧養研討會」,此網站發佈版本經作者修訂。

[作者保留本文版權]

作者簡介

廖炳堂

副院長(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