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道家】香港教會口述歷史訪問計劃 / 朱秀蓮

1998年底,文化中心擬定了一項為期五年的研究計劃,當中包括了回歸後的顯學——香港會史。多年來,我們藉著來自不同宗派的學生,搜集了一定數量的堂會特刊,亦曾走訪香港歷史檔案處和華人基督教聯會,複印相關資料。我們並已將這些資料作系統分類,又另闢專室收藏。

另一方面,我們亦展開了口述歷史訪問。要追溯香港教會的發展,必須要從調景嶺的福音工作說起。五十年代,中國變色後,不少傳教士紛紛退守至香港,有的等候時機,反攻大陸,有的則已籌備返回母國。他們留港期間,有機會接觸到大量從國內南下逃港的難民,早年學習普通話的傳教士對這群體有了新的希望,決定留港工作。而收容難胞的調景嶺,遂成為傳教士的主要工場。

追本溯源,調景嶺與香港教會的發苗扎根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究竟當時有哪些宗派在該區展開福音工作?他們以甚麼形式聚會?福音的成效如何?這些重要的問題卻都不容易得到答案,只因現存有關的文字記錄可謂鳳毛麟角,至於進一步的研究分析就更不用說了。

為了追補這片空白地帶,梁家麟博士在著手研究香港教會史之餘,亦展開了相關的口述歷史訪問。目前我們已先後訪問了路德會的范約翰先生、楊植潤牧師、丘恩處牧師;宣道會的時恩證牧師和崔冠軍牧師等等。訪問的對象將會不斷加增。在此謹向以上多位牧者先進致以衷心的謝意,他們或撥冗抽空,或熱情款待,或借贈資料,使我們得以順利完成訪問,對香港教會的發展史有更多的掌握。

在此亦向大家呼籲,若貴堂會/宗派有任何之周年紀念特刊,可郵寄至本中心,讓我們的資料室更豐富,亦讓我們更有效的服事香港教會。

原載於《建道通訊》119期,2000年4月,頁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