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道情】儲訓老師來鴻 / 廖炳堂
親愛的建道家:
來美不覺已有兩年多了,首先在此向建道家各位師長和同學問安。多謝您們一直以來的關懷和問候!留學生涯實在是一個很寶貴的體驗,新的文化、新的生活、「另類」的神學思考方式、「另類」的教會和社會型態,委實是大開眼界,相信這些體驗對將來回港的事奉必大有裨益,也願意在此多謝學院的支持,成全這個寶貴的進修機會。
我主修的是實踐神學,在福音派的神學院中這是個非常「前衛」的哲學博士課程。它不是教牧神學,因為它不局限於研究事奉的理論,而是嘗試從神學角度處理後現代所關注的知識和經歷、知識和實踐等課題,在我的同學中,有研究「聚餐」的神學 (Theology of meal,因他的出身是廚師),有研究受害者的神學 (Theology for sinned against),其它則有研究寬恕、崇拜和靈修學等等。在學術自由的氣氛中,這些研究的共通點就是都有一個很強的實用取向,希望能「學以致用」,所做的神學能影響現實的生活。而我的興趣則是在探索如何建立一套福音信仰的靈修神學。我研究的是一位清教徒領袖伯斯特 (Richard Baxter),著眼點是他如何將他持守的改革宗傳統實踐在他的生命中。在「前衛」的神學院中回顧「歷史」,在「理性」探究中認識「經歷」,我的感覺是不枉此行。
實踐神學的研究也強調具體的場景。近來我較多思考靈修神學對神學教育的意義。其實,自七十年代起西方神學界已開始注意到「大學模式」的神學教育在靈命塑造上的缺欠。華人神學教育一向注重培養傳道人的生命質素,但在這資訊和知識大爆炸的廿一世紀,會否重蹈西方學院的錯誤,仍然是我們值得關心的地方。我所就讀的學院近年已修訂了評檢教授的準則,不再單單看重學術著作出版的數量,對側重教學,或培育學生靈命的教授也給與認可和鼓勵,我相信這些動向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作為研究實踐神學的人,我當然不可只是研究而不實踐和經歷,這是我餘下在美的日子的重點。我需要您們繼續的代禱和支持。願永活的上帝在我們中間彰顯祂的榮耀!
原載於《建道通訊》107期,1997年3月,頁16。
作者簡介
廖炳堂
副院長(學術)
最新文章
【新生見證】頃刻的呼聲 傾出一生回應 / 何能恩
2024 年 10 月 1 日
【新生見證】明燈指引 主愛綿延 / 容永進
2024 年 10 月 1 日
【新生見證】蒙召與回應 / 朱仲衡
2024 年 10 月 1 日
編輯精選
從梧州到長洲:建道神學院125年的挑戰與恩典 / 陳智衡
2023 年 10 月 1 日
微小教會的見證/高銘謙
2023 年 6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