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專欄】「靈修神學」還是「靈修學」/廖炳堂

靈修神學 (Spiritual Theology) 或靈修學(Spirituality),並非只是學科上的名分之爭,背後其實反映了當代學術界對靈性/靈修的本質、和硏究方法的歧見。

在六十年代梵二大公會議之前 ,靈修神學一直是天主教神學課程中的應用神學科目,但當代不少學者,包括部分天主教和基督教學者都倡議擴闊「屬靈」經驗和現象的定義,靈修學也因此不屬基督宗教之神學科目,例如在七十年代末起出版 , 各自擁有數十冊之兩大系列叢書   ” The Classics of Western Spirituality” (Paulist) 和 “World Spirituality: An Encyclopedic History of Religious Quest” (Crossroad) 中就分別包括了其他宗教的靈修原著和論述,標誌著靈修學界跨宗教化的趨勢。1

同樣當代天主教靈修學泰斗施奈蒂(S. Schneider ) 也將靈修學定義如下「靈修的研究,乃是以跨科際方式去研究任何屬靈經驗本身的『屬靈』性、『經驗』性 。」她認為屬靈經驗乃普遍的人文現象,因此不應先入為主地將之限制在基督教信仰經驗的範圍內,而研究方法應循描述及批判 (descriptive-critical),而非傳統神學的診斷及規範 (prescriptive-normative) 進路:首先「描述」是指讓這現象的意義,在 自身的處境和理念框架下呈現出來,因此以基督教神學概念來詮釋不一定是適切的, 其次「批判」是 指將這現象和其他所 有人文屬靈經驗 作比較評估,在此基督教屬靈經驗也不一定有其獨特性 和優越性 ,反之各科系例如心理學、人類學、文史哲、宗教比較、藝術和神話學等科目皆可以有所貢獻。因此對施奈蒂而言,靈修學是跨科際的人本科學(humanistic science), 是一門跨宗派 (ecumenical)、跨文化(cross-cultural) 和跨宗教 (inter-religious) 的學科。

另一些學者對這新興觀點提出了不少批評,首先卞斯 (Walter Principe) 認為所有學科的研究範圍都有其界限,而界限的訂定則必然預設了某種價值的判斷和標準  (Principe 2000, 52),傳統靈修神學預設了聖經的權威,和基督教的獨一性作為界定屬靈經驗的理論框架,例如「在基督裡/在聖靈裡」的才是應然的屬靈經驗,同樣施奈蒂等學者也預設了人類普遍共有的靈性層面,和宗教/文化多元並排論 (pluralism) 為界定屬靈經驗的理論框架,因此靈修學其實並非全無預設的價值取向 (value free),也因此不比靈修神學更客觀中立, 只不過因為它按自身的理論而包容了更多傳統靈修神學不看為「屬 靈」的「屬靈現象」,由此可以在後現代學術圄子扮演一個較開明的角色。在學理角度而言,將傳統定義擴闊以致擴大硏究範圍本身並無任何優越性,就好像從研究「動物學」擴大至研究將植物也包括在內的「生物學」一樣,本來只是兩個不同層次的探討 。然而值得關注的是,不少當代學者倡議以靈修學取代靈修神學的趨勢 (Alexander 1980 , 247-56),其實就是前設之理論框架的取代,遁取代的合理性其實仍未有充分的討論,對堅持福音信仰獨一性的教會而言,這轉移就更是一個神學和護教學上的嚴重挑戰。筆者的觀點是,靈修學不可以取代靈修神學,就正如宗教學 (Religious Studies) 不可以取代神學一樣。

從福音信仰角度而言,傳統教會一般相信墮落後人類仍有殘餘的神的形象,因此人類普遍仍會有若干「靈性」層面的活動 ,例如拜偶像和占卜問米等,但從救恩的角度,這實然的境況並不能和應然「在基督裡/在聖靈裡」 的屬靈經驗混為一談,拜偶像者之類的「屬靈」經驗只會招來神的審判,後者卻是得救的表徵。今日若有人想以兩者的價值為對等,這觀點是明顯違反聖經和傳統教會對救恩真理的了解的。

 

負責策劃兩糸列出版的卡信斯 (Ewert Cousins) 在World Spirituality 糸列的序言中便給與靈性(spirituality)  一個人本定義:"that inner dimension of the person called by certain traditions ‘the spirit.’ This spiritual core is the deepest centre of the person ll is here that the person is open to the transcendent 由mension: it is here that 山e person experiences ultimate reality. The series explores the discovery of this core. The dynamics of its development, and its journey to the ultimate goal. It deals with prayer, spiritual direction, and the various maps of the spiritual journey, and the methods of advancement in the spiritual ascent”(McGinn, MeyendorlJ, and Leclercq 1993. xiii)。

2.”The field of study which attempts to investigate in an interdisciplinary way spiritual experience as such. i.e.. as spiritual and as experience.” (Schneiders 1990. 31)

書目:

  1. Alexander, Jon, 1980. What do recent writers mean by spirituality? Spirituality Today 32: 247-56
  2. McGinn, Bernard, John Meyendorff, and J ean Leclercq 1993. World spirituality: An encyclopedic history of religious quest. Vol. 16. New York: Crossroad.
  3. Principe, Walter. 2000. Towards defining spirituality In Exploring Christian spirituality: An ecumenical reader,  ed. Kenneth J. Collins,  43-59.  Grand Rapids: Baker.
  4. Schneiders, Sandra M. 1990. Spirituality in the academy. In Modern Christian spirituality, ed. Bradley C Hanson, 15-37. Atlanta: Scholars.

原載於《建道通訊》134期,2004年1月,頁8-9。

作者簡介

廖炳堂

副院長(學術)